“小”绰号折射官员作风“大”问题
俗话说,“苍蝇不叮无缝的蛋”。拿最近媒体盘点的落马高官来说,每一个响亮的“绰号”背后都是其工作作风、生活作风,为人处世及贪腐特点的真实写照。从大力推行拆迁的“李拆城”到霸气十足的“武爷”,再到高档楼盘仅交房租“六百”的“六百帝”,无一不是这些高高在上的“爷”们给群众和同事在平时的最为直观的印象。也正是这些“小”绰号,向人们传递了这些官员存在问题的“大”信号。而事实也证明,这些拥有“威武”绰号的“爷”们恰恰都存在着背离理想信念、背离群众的“大”问题。
诚然,绰号也不尽然都是贬义的。不管在古代还是在现代都有不少因为敬意和喜爱而为他人起的善意的绰号,从汉代爱民如子的“一钱太守”刘宠到现代的“活菩萨”孔繁森,从宋朝刚正不阿的“铁面包青天”包拯到现代的“女包公”任长霞。这些绰号凝练着最为朴素的民意,也是民众对官员最为真实的评价。
“小”绰号折射官员作风“大”问题。有的人因为绰号可以名垂青史,有的人却可遗臭万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领导干部的表现自然逃不过群众雪亮的眼睛。因此,不论是好绰号还是坏绰号,领导干部们都应把它们作为一面镜子,对照自身,本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把绰号“警示”劳记在心,不断加强自身作风建设,做一名“为民做主”的好公仆。
官员“绰号”是百姓“口碑”,折射“问题”需重视 老百姓给官员取的绰号,其实就是百姓的“口碑”,是百姓对这些在位高官的胡作非为敢怒而不敢言的私下发泄,其后民意官员不可不警醒。
群众给官员起的这些外号,也颇为传神,寥寥几字就勾勒出一个官员的作风和形象。“武爷”、“彪子”、“疯子”,这样的官员一定是作风专横跋扈,一手遮天,颇有江湖老大的风范;“李拆城”、“季挖挖”、“韩大锤”,则显示出此类官员在城市管理过程中,热衷大拆大建,胡指挥乱作为的做派;“三敢书记”、“五毒书记”、“一斤八”,这样的称谓给人一种无恶不作、腐化堕落、面目可憎的感觉。
虽然说取这些“绰号”,并不一定能让官员们“落马”,也无法阻止这些“带病”官员的越骂越升,但是它背后反映的问题和折射的民意值得重视和研究,群众们这样给官员取“绰号”,一方面是出于对问题官员嚣张跋扈的不满,另一方面也是对政府用人失察或不顾民情的不满。一个官员一旦有负面“绰号”形成,那么群众最希望能够得到的回应,就是相关部门能够深入民间体察民情民意,为民解决问题和忧愁,同时顺着官员的“绰号”细细查访,查到有价值的腐败线索,清除一个个蛀虫。
官员个人当重视绰号的“提醒”作用,时时以此为戒,珍惜自己的官声,也即百姓的“口碑”。不应再抱着“朝中有人好做官”、“只惟上不为民”、“挣足政绩搞定领导”即可的错误官念,无视党纪国法荼毒百姓;而应真正执政为民,把老百姓当衣食父母,倾听民意,三省其身,这个才是“绰号”发挥的正能量作用。
还需深究官员绰号背后的民生民意
然而,当前很多绰号都是给官员们予以冠名的,而这些官员大多都是一些贪官,他们位高权重,常常为了自己的私欲而大肆腐化堕落,人们之所以给他们取之外号,不外乎对他们的行为大为不满。
不得不说,群众给官员起的外号,颇为传神,往往寥寥数语就勾勒出一个官员的作风和形象。
的确,“号如其人”,自己所起,蕴涵丰富而储蓄,他人所命,嬉笑怒骂、诙谐幽默。其实,官员们的绰号,都是老百姓根据其的政绩名声对其的概括,往往颇具个性化。由此可见,透过某些官员的绰号,我们也可以发现官员在老百姓心中的形象。
诚然,对于某些官员的恶名绰号在落马前已经臭遍了街,老百姓妇孺皆知,却只“屏蔽”了上级领导和上级监管部门,反倒是顶着恶名不断升迁。这只能说明,在官员的提拔问题上,参考民意的分量不够,只能说明在干部管理上,某些监管部门真聋实哑,抑或是装聋作哑。
因此,对于官员的绰号,切莫当做一剂笑话,还需深究其中包含的民生民意才好。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