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山斗争时期,农民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土地问题。毛泽东等共产党人在调查摸底和发动群众的基础上,以湘赣边界工农兵苏维埃政府名义颁布《井冈山土地法》,第一次从法律上肯定了农民拥有分配土地的权利,规定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并以农民个别耕种、农民共同耕种、苏维埃政府组织模范农场耕种这三种方式进行分配。土地革命的深入开展,使广大农民得到了梦寐以求的土地,农村社会生产力得以解放,群众的革命热情进一步激发。
除了从根本利益上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外,党还将人民群众的一切冷暖放在心上,采取各种有力措施,切实解决群众日常生活中的疾苦和困难。为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边界政府设立公卖处、公卖店,开辟红色圩场,促进根据地内的物资交流,满足群众日常生活必需品的供应;为保护中小商人的合法经营,取消全部苛捐杂税,活跃根据地的经济;为解决边界“盐”的特别紧缺问题,发起群众性的熬硝盐运动;为解决群众劳动力缺乏的困难,组织政府工作人员和广大官兵在农忙时帮助农民播种收割,等等。正是一件件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利益问题的解决,群众才“真正围绕在我们的周围,热烈地拥护我们”。
有效路径:注重对群众的引导和教育
与无产阶级先锋队相比,群众有自发性和落后性的一面。无产阶级政党必须走在群众前面,引导和教育群众。党率领工农革命军初上井冈山时,广大群众对突如其来的反帝反封建革命感到陌生,对党的方针政策缺乏了解,加上敌人极尽歪曲污蔑报道之能事,因而对党和工农革命军存在着一种畏惧心理。为了激发群众的革命热情,党提出“左手拿宣传单,右手拿枪弹” ,让群众明白共产党是为劳苦大众谋利益的无产阶级政党、苏维埃政府是工农群众自己的政府。在宣传方式上,善于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动员,比如,印发张贴各类布告、宣言、传单、标语等阐释革命理论,利用姓氏宗族集会、庙会、赶集场所等开展宣传鼓动,运用戏剧、歌谣、图画等手段生动形象地传播党和苏维埃政府的主张,等等。
为了提升群众的政治觉悟,根据地党的领导同志带头深入开展群众工作,帮助群众解疑释惑。比如,针对井冈山军民中不同程度存在的“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悲观情绪,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揭示了“星星之火必成燎原之势”的客观规律,坚定了根据地民众的革命信仰。
引导和教育的效果是明显的。广大群众“经过宣传之后”,“慢慢地起来”,投入到革命的洪流中,跟随着党的步伐,成为反帝反封建的主力军,正如毛泽东在给中央的信中写道:“在将来形势之下,什么党都不能和共产党争群众的。”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