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重奖考取清华北大学生,喜中亦有忧(2)

【案例】重奖考取清华北大学生,喜中亦有忧(2)

考上清华北大奖一套房的“激励效应”

考上清华北大,竟然获奖100万元奖金,还可获赠洋房一套,这样的奖励额度放眼全国,恐怕是最高的。此举想要不引起公众关注,也很难,一方面是因为奖励额度高,另一方面是只奖励考上清华北大,这似乎有些偏颇,但在我看来,如此重奖并非没有意义,我们更应该看到考上清华北大奖百万赠洋房所产生的的“激励效应”,这对于农村学生来说,是很有意义的。不仅仅是在激励学生,更多的是对“读书无用论”的抗议。“读书无用论”甚嚣尘上已久,影响了许多学生,使他们不愿意认真读书,在学校得过且过。而重奖清华北大必将起到扬清激浊的效果。

恩平是县级市,人口也只有50多万,一半是山区,一半是丘陵。教育也不是很发达,这样的环境,如果没有更多的激励措施,未必就能够吸引学生静下心来读书,而重奖考上清华北大的考生,犹如一针“强心剂”,能够起到巨大的激励作用。

农村学生考清华北大,并非梦想,也并非遥不可及。中秋假期首日,北京大学迎来2014级本科、硕士、博士新生报到,其中,校本部在内地共录取2809名本科新生,近两成的农村户籍新生比例创造近年最高纪录,达18.5%,而在2011年,这个数字只有约10%。此前,“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研究”表明,中国重点大学农村学生比例自上世纪90年代起不断滑落。而每年均有百万人放弃高考,多为农村考生。既然清华北大向农村学生畅开大门,农村学生难道不应该更加努力吗?

重奖清华北大考生,并非是政府行为,而是澳门恩平同乡会会长冯活灵个体行为。换言之,这是他个人的钱,想怎么花都行,更重要的是,这是花费在教育事业上,我们没有理由质疑。应该说,能够获得奖励的毕竟是少数,但却能够在当地形成一种激励的氛围,能够营造出“读书”并非一无是处。重奖,这不仅仅是激励学生,更多的是激励家长,试想,一旦有学生获奖,其父母及其整个家族都会觉得无上荣光,自然而然地会将其作为榜样激励其他孩子。如果再有人说读书无用,或是不让孩子读书,可能就会遭遇到大家一致的反驳。而一个地方如果能够形成尊师重教的氛围,能够激励孩子认真读书,那么这个地方的社会风气就会得到质的提升。从这个意义上说,重奖学子,本身就是一种导向,也是一种有力的宣传,能够将崇学、善学、尚学的“正能量”传递得更为深远。

“在今天的知识经济时代里,知识不仅可以改变命运,更可以创造财富。在‘创业圣地’美国硅谷流行着这样一句话:‘无论背景怎样,无论来自哪里,只要你拥有知识和创新思维,就能成功’。”这是一位大学校长鼓励学生的话,而重奖清华北大学生其实也透着同样的道理,就是相信教育,相信未来。

奖励教育总比花费在其它方面强,不管怎么奖,只要能够让学生受益,能够让当地的教育受益,我们都应该给予掌声。一个地方能够多出现几个清华北大学生,绝对是件好事情,也是我们希望见到的。

考上清华学子北大奖一套房,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

考上清华北大的恩平考生,不仅可以获得百万奖金,还可以获赠洋房一套,这样的好事,的确令人羡慕。而更加难能可贵的是,如此重奖并非来自于政府,而来自于澳门恩平同乡会会长冯活灵。既然是民间重奖,按理来说其爱怎么花就怎么花,别人无权干涉。不过,既然冯会长以“重振恩平教育”为名,那就应该可以摊开来讨论,毕竟教育的事情,与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那公众应该都有发表自己见解与看法的权利。

客观来说,一名考生一旦考上清华北大,其很容易获得各方资助,“因贫退学”的事情,几乎是不可能发生的。这些年,我们何曾听闻有考生因贫穷而无法去清华北大就读的?不过,因为贫穷而无法去一般高校就读的学子,的确是频见报端。对考生清华北大的学子们而言,大多可以用“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来形容;但对其他考上一般大学的学生而言,其往往是“被遗忘的风景”,没有多少人关注也没有多少人资助。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