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流域在中华文化起源和传承过程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发挥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在淮河流域产生、发展和延绵的文化内涵,可以名之曰“淮河文化”。长江、黄河因其流域面积广大,从上游到下游的地理环境、气候状况皆有很大差异,因而孕育的人文内涵也具有不同特色。淮河文化与长江文化、黄河文化不同,淮河流域所包括的河南东部、山东南部、江苏安徽北部,面积不算很大,地理气候条件接近,文化面貌基本相同,因而可以把淮河文化作为一个文化单元来研究。
研究淮河文化,能够明确对中华文明起源以及早期文明交流与发展状况的认识。淮河流域和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几乎同时出现了文明的曙光,因而淮河流域成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关注的重要区域。淮河流域处于南北气候带的交界处,自然生态复杂多样,原始时代就是人类生息繁衍的理想之地。在距今9000—7600年的河南舞阳贾湖遗址中,不仅发现了陶器、磨制石器、居址、墓葬等遗迹,而且发现了具有七音阶的骨笛和刻画在骨头上的符号,说明此时音乐、记事符号、灵魂安置这三大早期文明的标志在淮河流域皆已出现。安徽蚌埠双墩遗址,距今约7300年,发现600多件陶碗,圈足内刻画符号多达几十种,许多符号具有象形、会意的性质,这类刻画在定远侯家寨等遗址也有发现。有学者认为双墩刻画符号已经具备文字雏形的意义,著名历史学家李学勤先生断言,双墩是世界同时期发现刻画符号最丰富的遗址。蒙城尉迟寺遗址是淮河流域的又一重大考古发现,在这个距今4800—4300年的大型聚落遗址中发现了连排的房屋建筑基址、氏族集体活动的中央广场、加工精细的石器和陶器、用于祭祀活动的鸟形神器和完善的墓葬制度,这些都充分反映当时人们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成就已经具有很高的水平。在整个新石器时代,属于淮河流域范围的不仅安徽境内,苏北、鲁南、豫东一带的文化面貌大致相同,充分表明淮河文化理所当然地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我们研究淮河文化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通过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进一步理清淮河流域在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的作用,理清淮河文化与长江文化、黄河文化的关系并进而发现早期南北文化交流对推动中华文明产生、交流、发展的意义。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