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加强珠江-西江经济带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2)

广西:加强珠江-西江经济带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2)

摘要:建议经济带各级政府坚持信息共享的原则,在资源利用、流域治理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加强合作,打破行政壁垒,建立珠江-西江流域环境监控、监测和应急处置系统以及环境信息互通共享机制,为联防联控、快速反应提供技术支撑,共同携手解决重大环境污染问题,保障百姓和粤港澳饮用水安全,改善生产、生活、生态环境,提升经济带环境品质。

五是重点生态功能区域生态保护政策和机制初步建立。西江经济带内29个县(市)从2009年起纳入重点生态功能区财政转移支付范围,建立了重点生态功能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估考核机制,实行生态环境保护绩效与财政转移支付挂钩制度。

六是生态产业发展势头良好。近年来西江经济带内各市县生态农业、林下产业和生态旅游业发展势头良好,发展林下经济的林地面积已近200万公顷,年产值达200多亿元。许多山区农民走上“不砍树也能致富”的路子,有效保护了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

2 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局部地区生态环境破坏较严重。受不合理开发影响,部分区域自然植被破坏较严重,水土流失、石漠化问题突出,导致土地退化、河流淤积,加剧了自然灾害影响;天然林面积减少,森林质量下降;小水电开发利用强度大,干扰自然水生态过程,影响河流生态系统健康;耕地资源重用轻养,地力消耗过度;自然资源过度利用、资源开发挤占野生生物物种的生存空间,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

二是经济发展方式总体仍较粗放。产业整体发展水平和质量不高,技术含量、深加工水平及资源综合利用程度较低,工业产业结构较单一。资源型、粗加工型工业占主导地位,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偏低,产业布局、结构与生态环境支撑能力不相协调。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水耗和万元生产总值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三是保护与发展的矛盾日趋明显。西江经济带内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脆弱区、民族贫困地区重叠交织,土地、能源、矿产资源相对匮乏,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弱。特别是全区12个民族自治县均位于西江流域,均为主体功能区规划确定的限制开发区域,这些区域发展相对滞后,经济实力较弱,贫困人口比例大,加快发展的要求迫切,对生态保护形成很大压力。

四是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且投入不足。目前我区生态环境管理体制仍是按要素、分部门管理,尚未形成系统管理机制,乡镇一级和一些市的城区没有设立环境管理机构,西江经济带各市也不例外。相关经济政策特别是生态补偿机制尚未完善,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偏低,国家及自治区财政对生态保护相关领域投入不足。此外,如何发挥市场作用引导社会投入有待探索创新和实践。

责任编辑:刘婧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