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本工程和战略工程。在全社会建立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解决众多的价值认同问题,但首当其冲的是要建立起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如果不解决这个根基问题,以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的价值观体系就难以确立和巩固。因此,坚定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
牵住价值观认同的牛鼻子
“价值观”是人们关于基本价值的信仰、信念、理想系统。当人们对任何事物说“好”说“坏”的时候,头脑里必定要有关于这件事“好坏”的某种信念、标准和期待,从而对于事情的好坏抱有一定的基本态度,这就是所谓“价值观”特有的思想内容。人们“知道什么,懂得什么、会做什么”并不是价值观,而“相信什么,想要什么、坚持追求和实现什么”才是人们价值选择的内心定位、定向系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建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础上的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最坚实的内核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内涵、经济内涵、思想内涵、道德内涵。只有人们相信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制度和思想并成为一种信念,才会真正认同和选择与其相适应的价值观。否则,对于这种价值观的接受或者被动、或者外在。所以,在全社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抓住的牛鼻子,就是要增强人们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道路和制度自信,打牢人们认同这种价值观的信念基础,从而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人们心中的主导地位。
坚定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道路和制度自信,不是一件单一的事情,其中必然关乎到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现实社会的信心和对党和政府的信任。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经历了艰苦曲折。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了无限活力,但“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国内经济和社会生活中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日益突出,新情况、新问题大量涌现,且相互交织;人们的思想出现了各种困惑,表现为复杂的心理矛盾和一定的社会情绪,并在社会生活中反映出来。其中,深层次的问题是反映在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对改革发展的信心和对党和政府的信任等这些问题的危机上。这对于全社会能否更为自觉地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我国是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是共产党人的信仰和信念的实践。然而在这历史进程中,一些共产党员,尤其是共产党的各级官员,在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面前,对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产生了怀疑,信仰发生了动摇。共产党人的信仰状况对广大人民群众有着直接影响,对社会起着直接的示范作用。共产党内出现的信仰危机,影响到了人们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取舍。信仰危机必然会引起信念动摇,从而模糊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视线,产生对社会主义有关重大问题的怀疑,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正确性的怀疑,使人们失去心中的坐标,严重混乱人们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人民是创造历史的主人。在全社会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的力量源泉来自于人民群众。“人民群众的理想信念、精神状态和人心所向,最终决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牢固地建立在人民群众的自主意识上,才能真正成为一种国家和人民需要的社会价值观,才能真正在社会生活中得到培育和践行。在社会经济成份、组织形式、依附方式和利益关系日益多样化的时代,人民群众能否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决定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被认同的程度。
认清导致“信念”问题的根源
当下,我们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需要解决在社会转型期引发的“信念”问题,主要有:党内消极腐败现象与不良社会风气导致的群众不满;社会主义价值观在现实生活中受到的冲击;剧烈社会变革与人们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形成的摩擦;利益分配中客观问题与主观错位引发的各种疑虑。
党内腐败现象与不良社会风气导致群众不满。人民群众在共产党人的实践中认同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在长期的革命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广大共产党员以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信念为支柱,与人民群众同生死、共患难,牺牲自我、顾全大局,清正廉洁、浩然正气,用真理和人格的力量赢得了民心。人民群众正是通过共产党人的行为,看到了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光辉,看到了社会主义的美好前景,因而在各种艰苦困难的条件下,衷心拥护和高度信任我们的党以及主张,始终坚定不移地跟着共产党闹革命、搞建设。改革开放以来,党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中华民族走上复兴之路,体现了党为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奋斗的根本性质。但毋庸讳言,在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我们党的威信在人民群众中有明显减弱。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一些党的领导干部和党员,经不起改革开放复杂环境的考验,放弃了对真理的追求,忘记了共产党人的使命,践踏了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这些人从索贿受贿到卖官鬻爵,从贪污腐化到监守自盗,从权钱交易到与不法分子狼狈为奸,大量侵吞人民财富,直接损害国家、集体和群众的利益,干出了许多令党和人民群众痛心疾首的事情。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事业,人民群众在感情上能够承受我们党在探索过程中,由于经验不足而付出的种种代价,但决不能忍受少数腐败分子祸国殃民。尽管我们党自改革开放以来,不断加大反腐倡廉的力度,惩治了一批又一批贪官污吏,但仍有腐败分子以身试法,当面是人,背后是鬼。“群众对领导干部是要听其言、察其行的。你说的是一套,做的又是一套,台上讲反腐败,台下搞不正之风,群众怎么会信任你呢?”党风是社会风气的风源。党风不正,影响社会风气,社会风气不良,正确的价值观就不能建立起来。
社会主义价值观在现实生活中受到冲击。一种价值观被一个国家和人民领会、接受和拥护的程度,决定于这个价值观满足这个国家和人民需要的程度。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价值观的出现与形成,建立在客观存在和对这种存在认识的基础上。社会主义价值观是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集体主义为原则的,它在我国实行计划经济的时代得到推崇和认同。在改革开放、建立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一系列符合市场经济客观规律的价值观念相继产生,人们更多地了解和懂得了等价交换、适者生存、效率效益的作用,并在社会实践中得到了现实的收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主张的是社会主义价值观与市场经济价值取向中合理部分的融合,但在现实中却出现了较大程度的分离。由于社会经济成分的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的多样化,物质利益的多样化和就业方式的多样化,人们思想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明显增加。加之西方腐朽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对我国的渗透,更容易诱发自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等价值观的滋生,并在一部分人、特别是年轻人中滋长蔓延。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导致社会上并存着专门利人、利己利人、利己不利人、利己损人、利己害人等各类现象。这些现象有的符合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道德准则,有的即使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准则衡量,也是完全背离的。在多元价值观同时存在的情况下,如果社会主义价值观真正体现主导作用,“即使有一些消极的东西也不会影响我们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问题在于,尽管我们始终坚持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宣扬,但仅仅作为一种精神倡导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倡导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在老百姓的现实生活中还没有转化为更多的利益体现和价值体现,甚至让人感到坚持这种价值观就有可能吃亏,甚而又甚的是,还曾出现了“英雄流血又流泪”的痛心现象。这不能不使人民群众在一定程度上放弃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认同,进而动摇对倡导这种价值观的真正价值的信任。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