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伊始,每逢“十·一”国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通过举行庆祝大会与集会、组织阅兵与群众游行、发表纪念文章与社论、出版纪念特刊或专刊、举办展览会与文艺汇演等多种形式,开展系列国庆纪念活动。这既积极诠释了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伟大历程,又有效建构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家形象,促进了国家关系与党际关系的协调。
国家形象建构的必要性
国家形象是国家实态的反映,由政治形象、经济形象、军事形象、文化形象、社会形象等多种要素构成。在国与国的冲突中,国家形象能起到威慑敌国的作用;在国与国的合作中,国家形象可以使合作双方利益最大化。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国际冷战化意识形态、价值取向和国家利益的冲突,西方媒体对新中国进行了种种扭曲的宣传和报道,试图丑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的形象,由此,软实力传播视域中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家形象建构变得更为必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国庆纪念,注重展示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发展与社会建设成就,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家形象建构,成为国庆纪念的重要内容。具体来说,历年的国庆纪念展示了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党派关系、 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治形象,彰显了公有制为主体、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完善、经济发展水平提高、经济发展速度加快的经济形象,呈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各军兵种齐全、武器装备先进、国防动员能力强大、军人素养提升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强大的军事形象,确立了教育事业、科学研究、出版事业、电影戏剧和其他艺术事业发展繁荣的文化形象,塑造了社会秩序稳定、社会关系和谐、人民生活改善的社会形象。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增进了国际社会对新中国的认知与认同,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为国家外交的展开奠定了重要基础,也为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提供了形象支撑。
借助国庆纪念诠释外交方针
新中国国庆纪念往往能引起国际社会的瞩目和关注,借此机会诠释中国的外交方针与外交政策,有利于国际社会了解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政府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立场和基本态度,增强中国外交方针与外交政策的影响力、吸引力。
1952年3月,为了保卫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宋庆龄、郭沫若、彭真等11人联合建议召开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经过积极筹备,10月2日,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在北京举行,出席大会的有37个国家的正式代表344人、列席代表34人。《中共中央关于一九五二年国庆节宣传要点的指示》(以下简称《指示》)提出,国庆宣传必须解释召开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的目的和意义,即“团结和动员亚洲及太平洋区域的人民,积极行动起来,保卫和平,反对战争。”如何实现亚太地区的团结、争取和平?《指示》申明:“团结的基础就是在不同政治制度的国家和民族之间建立和平相处、平等往来、自主通商、文化交流的友好关系”,“当前争取和平的中心关键,在亚洲和太平洋区域,就是反对日本的重新军国主义化和法西斯化。”然而,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表达谋求亚太地区和平的外交努力,增强了亚太地区第三世界国家对日本军国主义的警惕。
在1954年国庆纪念期间,中共中央要求借各国外宾来我国参加观礼和访问的机会,“宣传我国的国际和平政策,宣传我国与兄弟国家间的亲密团结和友谊,阐明我国根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各国改进关系、增进与各国人民友谊的愿望。”在这里,我们党借助国庆纪念表达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政策的理念十分明确。1958年国庆纪念前夕,中共中央批转《中央外事小组关于今年国庆期间对来华外宾进行宣传的意见》,要求对来华外宾阐明关于和平与战争的基本立场:“我们坚决主张和平,我们有力量保卫和平,但我们决不乞求和平,只有通过坚决的斗争才能赢得和平;我们坚决反对侵略战争,我们有力量制止侵略战争,但如果帝国主义要发动侵略战争,我们就有力量和信心战胜它,促进帝国主义整个制度的灭亡。”这明确阐释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关于反对战争与维护和平的基本观点,对于遏制战争危险具有一定威慑力。在国庆35周年、50周年、60周年纪念时,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同志也分别表述了中国的外交方针、对外政策。党的外交方针、中国外交政策的表达与重申,有利于国际关系的稳定与发展。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