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心由己,营造风清气正的从政环境

身心由己,营造风清气正的从政环境

摘要:做了干部更不能忘记继续学习,党员干部通过读书提升了自我的品格,提升了自己的思想境界。也只有持续学习,才能提升治国理政的能力,才能在为民服务中游刃有余,达至身心由己。

自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来,众多“老虎”和“苍蝇”相继被揪出,绳之以党纪国法。问题官员事后纷纷表示:“人在官场,身不由己”。“官场”在社会学家布迪厄看来是一个政治场域,是由社会成员按照特定的逻辑要求共同建设的,是个体参与政治活动的主要场所。在这一场域中存在着为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的“看不见的、沉默的暴力”,也就是布迪厄所说的“符号暴力”。在这种“符号暴力”之下,守不住清贫,耐不住寂寞,经不起考验的党员干部,陷入“身不由己”的泥潭,成为腐蚀者奴役的羔羊。当下,党员干部需要有官德,有官能,且时刻和群众在一起,方能变被动为主动,瓦解“符号暴力”语境下“宏大叙事”对具体而微的“私人叙事”的压迫。如此,方能身心由己,营造出风清气正的从政环境。

秉持官德,守住为政的底线。孔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德如幽兰,不言自芳;身有正气,不言自威。党员干部在任何时候、做任何事,都必须把为人为政的底线记到心头、摆到案头、捏到手头。荀子说过:“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因此,坚守纯洁的操守,保持纯真的本色,不为私欲所惑,才能善始善终,才能达到“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雅境。古语说:“以实则治,以文则不治。”这里说的“实”就是务实,即脚踏实地的做事;“文”就是文饰。为官者必须做到在其位、谋其政、尽其职、负其责,不能须臾怠惰。在为民服务中,务求真干,务求实干,务求苦干,说话不说“假大空”,办事不做“推土机”,为人不成“双面胶”。只有这样,才能达至“官无虚名,职无废事;心精苟正,奸逆无所生“的良好政治生态。

时刻和群众在一起,不离不弃。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切为了群众,一切相信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等群众路线、群众观点老少皆知,却被一些党员干部抛弃脑后。他们跨不进百姓门,吃不下百姓饭,说不了百姓话,俨然成为“装在套子里的人。”隋朝岷州刺史辛公义,把得了瘟疫的病人抬进自己的府衙亲自守候,请医用药,不分昼夜,最后成功革除陋习,人心安定。习近平总书记说:“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和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如果我们脱离群众、失去人民拥护和支持,最终也会走向失败。”干群关系如鱼水,唇齿相依。党员干部需要切实转变工作方式方法,把群众来办事,变成找群众办事,把群众找上门,变成走进群众门。为群众服务要有温度,群众发牢骚要有气度。正如孟子所言:“乐民之乐者, 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 民亦忧其忧。”党员干部时刻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自然会把党员干部视为亲人;党员干部一心一意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不离不弃,群众必然生死相依。做到干群一家亲,其乐融融,就不会再有做事怕群众知道,说话怕群众听到,为群众办事身心疲惫的抱怨。

提升官能,夯实治理能力。古语有言:“牧民之道,除其所疾,适其所安。”也就是说,治理民众的途径是帮助他们解除疾苦,引导他们获得安乐,才不失为造福一方的父母官。而要实现“除其疾”和“适其安”,党员干部必须要具备扎实的治理能力,必须要努力提升官能。大禹治水,改堵为疏;张敞禁盗,以盗除盗;东坡治理西湖,以湖治湖,苏堤春晓,千古闻名。这些典故告诉我们,光有一颗爱民之心,具有为政之德还不够,必须要有为政之能力,需要想方设法创新性的解决群众问题。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激烈转型的关键时期,新事物、新思想层出不穷,伴生的各种矛盾、问题凸显,社会不稳定因素也陡然上升,党员干部必须不断提升为政能力,主动地有效地回应民众的民生诉求,真正让权力在解决关乎群众切身利益问题上发力。“腹有诗书气自华”,要坚持“仕而优则学”。做了干部更不能忘记继续学习,党员干部通过读书提升了自我的品格,提升了自己的思想境界。也只有持续学习,才能提升治国理政的能力,才能在为民服务中游刃有余,达至身心由己。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