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意识形态领域的七大思潮(4)

中国意识形态领域的七大思潮(4)

创新马克思主义提倡实质性发展马克思主义

记 者:1938年10月,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曾批评教条主义,号召全党开展学习运动,要求一切有相当研究能力的共产党员,尤其是党的高级干部,都要研究理论、研究历史、研究现状,继承“从孔夫子到孙中山”的珍贵遗产,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其中,创新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地位,请您作一介绍。

程恩富:创新马克思主义思潮,简称新马思潮,第一代表人物是中国社科院特邀顾问、原副院长、著名经济学家刘国光,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方克立,以及本人也被认为是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在总体理论和方针方面,学术界的创新马克思主义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并强调中国社会科学教学和研究也要强调自主创新,反对“洋教条”、“土教条”和“马教条”。

第一,在指导思想上,创新马克思主义认为,中国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当然,不同的社会主义国家,其指导思想的提法有所不同,越南是以马列主义胡志明思想为指导,古巴以马列主义与何塞•马蒂思想为指导,朝鲜以金日成的主体思想为指导。本人认为,今后中国应当遵循宪法和党章,在指导思想的提法上统一成一句话——以马列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为指导,而不是越来越长。

第二,在政治制度上,创新马克思主义认为,中国必须坚持工人阶级政党的领导。坚持共产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和民主集中制原则,坚持共产党对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现阶段实行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及政治协商制度,而民主集中制是共产党及其执政国家的根本组织原则和组织制度,是正确处理党内外各种关系的政治准则。但要稳步推行完善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的体制机制。

第三,在经济制度上,创新马克思主义认为,中国必须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认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基本经济制度上具有本质的区别,就在于生产资料社会所有制结构,以质与量都占优势的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导,这对于强国富民和建设社会主义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共产党执政等上层建筑的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基础。主张“公私经济共进,做强做优公有经济”,经济社会政策要向劳动和劳动者倾斜。

第四,在奋斗目标上,创新马克思主义认为,中国必须坚持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本质和原则,并最终要在生产力极大发展的社会主义基础上,最终实现共产主义。

本人主编的《马克思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文摘》和英文杂志《国际思想评论》是创新马克思主义的代表刊物,特别是《马克思主义文摘》比较集中反映新马派的理论观点。马克思主义研究网也及时反映了新马派的理论动态。

用创新来建设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

记 者:受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陈奎元同志委托,常务副院长王伟光代表院党组作的工作报告提出,201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要积极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请问中国社会科学如何自主创新?

程恩富:自然科学技术需要自主创新,哲学社会科学也需要自主创新。我国文科学者积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为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立“走出去”的话语体系,增强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这不仅是党中央的一贯要求,而且是中外社会科学学科发展的迫切要求。

首先,世情在急剧变化。当今世界,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均在大动荡、大分化、大变革、大发展之中,世界人民和进步力量希望通过研究来倡导和实施公正的经济全球化、政治民主化、文化多样化和军事自卫化,我国学者理应发挥积极作用。我们必须尽快构建反映世界各种实践的本质关系,以及体现中国与世界人民根本利益的各社会科学新体系,尤其是国际经济学、世界经济学、国际政治学、国际关系学、国际政治经济学、国际文化学等,以科学地适应时代和世情的急剧变化。

其次,国情在快速演进。当今中国,发展一马当先,改革日新月异,开放多姿多彩。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和党的建设“六位一体”领域,国情、社情、民情和党情均有深刻的快速演进。社会科学各学科只有以丰富多彩的实情和实践为来源,进行由表及里的科学抽象,才能真正在理论层面上作出科学的阐明。对发展成就有说服力的解释,对发展问题有深度的剖析,对发展对策有前瞻性的建言,都需要社会科学各学科的研究及时跟上。

再次,马学在大量创新。作为治党治国指导思想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不断发展,作为学术研究层面的中外马克思主义理论也在不断发展。政界和学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良性互动发展,使整个世界马克思主义理论在苏联东欧国家剧变后逐渐复兴。无论是世界政治经济学学会、世界激进哲学学会、巴黎的国际马克思大会、英国的历史唯物主义大会、美国的激进政治经济学学会、日本经济理论学会等,还是美国出版的《激进政治经济学评论》、《社会》和《每月评论》,英国出版的《国际思想评论》、《新左翼评论》、《资本与阶级》和《历史唯物主义》,法国出版的《马克思园地》、《思想》,日本出版的《经济理论季刊》和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当代经济研究》和《管理学刊》等杂志,以及“国际马克思主义”网站、新日本出版社等,每年都发表了大量创新的学术论文和著作,亟需在加大中外交流和合作的基础上透彻地掌握,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制度体系和道路,建设和形成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社会科学。

复次,西学在演变发展。西方现实的变化、科学技术的发展、文科综合化与细分化的双重互促,在不同程度上推动了西方现代社会科学的演化。西方社会科学各学科的学派林立、方法众多、理论翻新、观点纷繁、名家辈出,不过,这些理论良莠不齐、鱼龙混杂,非常值得中国学者系统把握,有扬有弃地借鉴、批评和超越。以现代西方经济学为例,西方主流经济学中的各种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现代货币主义、产权学派、供给经济学等)类似马克思所说的“庸俗经济学”,但不等于它每一个观点都是错误的;各种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英国凯恩斯左派、新凯恩斯主义等)类似马克思所说的“古典经济学”,可以成为现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思想来源之一,但仍需要我们梳理和超越性发展。

第五,国学在发掘弘扬。这里讲的“国学”,主要是指古近代的思想文化。以春秋战国时期儒学和道学等诸多学说及其发展为代表的我国传统思想和文化,需要在新时代继续发掘整理和借鉴运用。中国历史上形成的各种思想文化,都是一定历史时期经济事实的反映,它们直接、间接甚至扭曲地反映着的,不仅有在相同历史条件下各国普遍存在的经济因素,而且有中国特殊的国情和文化因素。中国深厚的思想文化底蕴经过了几千年的沉淀,中国的特殊国情也是历史遗留下来的一些因素造成的。前车之鉴,后世之师。研究这些思想、理论和文化,才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如管子的“国规”思想、范蠡的经济循环论、以孙中山代表的民族资本主义思想和小资产阶级经济思想、康有为的世界大同学说等,均具有不可估量的思想价值。坚持“国学为根”,有利于形成中国特点和中国话语的现代社会科学体系。

总之,中国社会科学可以倡导“世情为鉴、国情为据、马学为体、西学为用、国学为根、综合创新”的学术原则和思维方法,以马列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为主体或主导,逐步在创新中实现中国社会科学的不断现代化,而非“洋教条”式地与国际接轨或“土教条”式地搞复古主义。这也符合毛泽东一贯提倡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的学风和变革精神。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