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发展(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发展(2)

二、提出和回答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迫切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十八大开启了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标志着我们党领导的中国特色伟大事业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党领导人民开创的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已经行进到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这一决定性时刻,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提出和回答了我国在2020年前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迫切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形成了一系列富有创建的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断,为治党治军治国理政提供了基本遵循。

1.统一了关于改革开放前后两个阶段关系的认识问题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我们党始终如一的政治理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就特在其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上,特就特在这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这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不能用后一个历史时期否定前一个历史时期,也不能用前一个时期否定后一个历史时期。“两个历史时期”的论述,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党的历史,正本清源,凝聚共识,具有统一思想的现实意义。尽管改革开放前后两个时期有重大差别,但归根到底是一脉相承的,都是统一于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正确认识这两个时期,不仅仅是历史问题,更是重大的政治问题。牢牢把握两个历史时期的辩证统一,尊重历史而不割断历史,尊重前人而不苛求前人,更有助于坚定我们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向不动摇,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十八届三中全会深化改革的《决定》,鲜明提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和实施路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要更加注重法制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系列讲话,深刻阐述了全面依法治国中的重大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为实现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确立了正确方向。总书记强调,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维护宪法权威,就是维护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尊严。保证宪法实施,就是保证人民根本利益的实现。同时,党领导人民制定、执行宪法和法律,党自身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真正做到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带头守法;领导干部要自觉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更好地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这些论述和观点,进一步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本质要求,体现了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理念和方略。

改革开放开辟了一条引领中国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康庄大道,已经为过去30多年的实践所证明,而且将继续指引中国未来的前进道路。习近平总书记说,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资源,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这个关键就关键在改革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坚持了正确的方向。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们摸着石头进入了深水区,人人都受益的“帕累托改进”已经基本实现,再进一步深化全面改革,必然面临既得利益“固化樊篱”形成的阻碍。“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应对“社会矛盾累积”的问题和风险。越来越坚固的“樊篱”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改革不彻底造成的。但改革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不能是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改弦更张,也不是回到过去的老路上去,更不是想怎么改就怎么改。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持正确方向,沿着正确道路前进。在方向问题上,我们必须头脑清醒,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就表明了我们的改革是在党的领导下,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提下,坚持不懈地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坚定不移地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领导各个方面的领导机制与工作机制的改革,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

2.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引制度安排和政策取向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全社会的凝聚力,这种凝聚力来自于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与追求。核心价值观是一个社会主导性的价值准则,以及所追求的价值理想,具有最大限度整合各利益相关者及行为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作用,是构成一个民族、国家发展进步须臾不可缺失的精神支柱。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前我国社会价值观的“最大公约数”,能够引领整合多样化社会思想意识,激发广大人民群众投身改革开放事业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对解决处理好各种矛盾并存的困难问题,对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将发挥重要的保证和支撑作用。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

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加快构建充分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是由这个国家的人民决定的。我国今天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没有坚定的制度自信就不可能有全面深化改革的勇气,同样,离开不断改革,制度自信也不可能彻底、不可能久远。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要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工夫。要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健全各行各业规章制度,完善市民公约、乡规民约、学生守则等行为准则,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基本遵循。要发挥政策导向作用,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政策都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责任编辑:佘小莉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