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新的历史阶段呼唤新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来引领方向和指导实践。十八大以来的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新的历史阶段党和国家发展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最新成果,升华了我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新深化、新成果。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的丰富内涵,领会讲话提出的新思想、新观点,对全党、全国人民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觉性坚定性,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发展动力和发展活力,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新的历史阶段呼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新成果
1.新的发展阶段需要新的经济建设思路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我们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伟大成就,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我们事业的科学指南。从发展的国际大环境看,尽管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国际形势的逆转、世界力量对比发生变化,形势越发有利于我,但国家、地区之间核心竞争优势的重构,使我们面临一系列新的挑战。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讲话始终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金钥匙,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必须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在经济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协调推进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其他方面建设。为此,在围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立足提高质量和效益、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一系列论述,充分体现出善于把握大势、抢抓机遇、稳中求进、主动调控和深化改革开放的战略思维和掌控能力。
就国内经济大势和所处的阶段,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作出了“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重要论断。充分认识和理解这一重大判断,是促进经济理论研究、正确处理现实经济生活中各种矛盾的基本前提。正是基于上述对大势的把握与战略判断,我们就很容易理解在十八大以来的党和国家的重要文献中,关于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为何不再有“快”字的表述了。当经济增长速度进入“换挡期”后,意味着我国经济到了从高速换挡到中高速的发展时期,结构调整成为最迫切的事情,这是一种高度战略把握下的理性选择。习近平在多个重要场合强调:中国经济不可能也不必要保持超高速,一味维持超高速带来的资源、能源、环境压力太大,事实上是不可持续的;而说不必要追求高速增长,主要是我们在提出中长期发展目标时就充分进行了测算,实现我们确定的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只要年均7%的增速就够了。因此不必要追求超高的经济增速。
从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中,我们不难看出,自十八大以来的我国经济工作指导思想,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长期追求经济高速增长的惯性思维明显不同,那就是在立足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前提下,在合理增长速度的维系下,来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不能再让速度掩盖深层的结构性矛盾和愈积愈多的社会风险。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发展的思路,一直突出“快”字,十六大之后,就先后有“又好又快”和“平稳较快”的提法,但到了十八大之后,则变为“持续健康发展”的提法,由更加注重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规模转向更加重视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也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增长必须是实实在在和没有水分的增长,是有效益、有质量、可持续的增长。
因此,进入经济增长速度的“换档期”后,中国经济发展的国内外环境更复杂、各种矛盾的累积更突出、解决各种矛盾的两难选择更明显、对解决矛盾的勇气和智慧的要求更高。这就需要党的指导思想的立足点更高更准、理论思维更具有科学性和全局性,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成果更具有时代特点和实践意义。在这个深刻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体现出的高度战略思维和实践指引作用,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发展的新成果、新的里程碑。
2.顺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和世界新格局的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对于世界大势和国际经济、政治的精准把脉,是确立党的指导思想的重要依据。他在多个场合强调,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具有长期性,国际市场争夺更趋激烈,世界经济面临深度转型调整的新形势。在这个新的世界形势中,新兴经济体和中国实力的相对上升是世界形势发展的重要变量因素,发达国家需要适应这种变化,特别是世界需要适应中国的崛起和发展,中国也需要更精准地定位自己在世界中的地位和作用。针对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对此的不适应以及采取的重返亚太战略,中国如何作为?这是确立党的指导思想不容回避的问题。
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以国家主席的身份在国际社会的一系列活动,证明中国发挥好大国作用、发挥大国形象,有助于使世界、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适应世界形势的新变化。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与美国建立新型大国关系的新理论,就是希望通过中国的努力,使中美关系更接近相互适应的新状态,是新的历史阶段我国外交理论的新发展,是我国今后处理与西方发达国家和重要国际事务的策略指南。他在多次讲话中明确提出了“世界命运共同体”的崇高理念和“合作共赢”等战略思想。在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五次会晤时明确提出了推动建设“全球发展伙伴关系”的主张。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提出了“牢固树立命运共同体意识”的主张。对我国周边外交的基本方针,强调要始终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邻、富邻,突出体现亲、诚、惠、容的理念,他在重要外交场合宣布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构想,发出了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倡议,推进地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等,都体现出这种战略思维,受到国际社会高度评价。
和平与发展仍然是世界形势的主要潮流,这仍然是十八大以后党和国家对世界形势的重要判断,因此,中国仍然处于有利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是,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国内外条件都发生了变化,中国的对外开放必须顺势而为、转变思路,大力推进改革创新,赢得在经济发展上的主动和国际竞争中的主动。中国面临的机遇,不再是简单纳入全球分工体系、扩大出口、加快投资的传统机遇,而是面临如何抓住多边、双边、区域次区域合作、我国如何大容量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的问题,因此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提出了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谋划了我国如何抓住国际新机遇的体制机制建设。针对中国“经济崩溃论”等各种不友好的观点,习近平总书记从容回应:“支撑中国经济发展的内生因素很充分。我们对中国经济保持持续健康发展抱有信心。中国不会落入所谓中等收入国家陷阱。”在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大势和环境后,他进一步指出,我国经济具备健康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仍将处于发展的上升期,前景十分广阔,这主要是由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带来的发展空间还很大,社会生产力技术雄厚,生产要素、综合优势明显,体制机制也在不断地完善,同时“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想,也将给中国的经济源源不断地注入新的活力、动力。所以经过努力,我国经济增速完全有可能继续保持较高的水平。
3.适应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需要
坚定不移地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系列讲话中反复强调的一个重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国家治理体系的提出,是习近平理论的重要支点,也是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新发展。国家治理体系包括治理主体、治理依以运行的各项制度,以及治理理念和方式;治理能力包括治理手段和工具、国家工作人员的素质和工作能力、知识化、专业化水平。习近平的创新国家理论是新中国6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国家制度建设发展的需要,是回击企图让中国走西方政治发展道路、以西方模式复制国家制度的图谋的需要,也是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艰难行程中提高党和国家决策执行力的需要。
十八大标志着中国改革再出发,改革开放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作为执政党不仅要有发展经济的能力,还要有“五位一体”治理现代国家的能力。在这个问题上,习近平强调,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加强各项改革的关联性、系统性和可行性研究,统筹考虑、全面论证、科学决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各领域改革和党的建设改革紧密联系、相互交融,任何一个领域的改革都会牵动其他领域,同时也需要其他领域改革密切配合。如果各领域改革不配套,各方面改革措施相互牵扯,全面深化改革就很难推进下去,即使勉强推进,效果也会大打折扣。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要适应时代变化,既改革不适应实践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又不断构建新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使各方面制度更加科学、更加完善,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要更加注重治理能力建设,增强按制度办事、依法办事意识,善于运用制度和法律治理国家,把各方面制度优势转化为管理国家的效能,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这些要求,系统体现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方向、路径和实施对策。
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理念和行动,是习近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重要贡献。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班上的讲话进一步强调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性:今天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就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这项工程极为宏大,必须是全面的系统的改革和改进,是各领域改革和改进的联动和集成,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形成总体效应、取得总体效果。我国国家治理体系需要改进和完善,但怎么改、怎么完善,我们要有主张、有定力。没有坚定的制度自信就不可能有全面深化改革的勇气。同样,离开不断改革,制度自信也不可能彻底、不可能久远。我们全面深化改革,是要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好;我们说坚定制度自信,不是要故步自封,而是要不断革除体制机制弊端,让我们的制度成熟而持久。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