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中国国家治理的新挑战

互联网背景下中国国家治理的新挑战

在2014年2月中央网络安全与信息化领导小组成立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的安全,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当今世界,谁掌控了互联网,谁就拥有最大的话语权。话语权是意识形态安全和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中国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包括治理环境和治理基础,治理对象和治理主体都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巨大的变化,而引起这个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互联网。在网络时代和网络社会,我国的国家治理面临前所未有的新挑战,也面对巨大的机遇。

中国国家治理的环境、基础、对象和治理的主体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体现在哪些方面?

笔者从三个方面来进行解释。其一是我国互联网发展态势及中国网络舆情的态势特征;其二是互联网发展、网民结构以及网上言论、网络舆情等所共同构成的独特的中国网情。中国的独特网情与中国独特的国情共同构成现在国家治理的新环境、新基础、新对象。其三是在面

对这样一个新的环境和新的对象时,中国国家治理所面临的新的挑战是什么?

一、中国互联网发展的态势特征

就中国互联网发展的态势特征而言,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2014年1月所提供的最新数据,截止到2013年的12月31号为止,中国有6.18亿网民,互联网的普及率是45.8%。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约10个百分点,但与发达国家平均71%的互联网普及率相比,还差一大截。数据上反映的一个更重要的变化是,现在中国的网民更多的是使用手机上网。使用手机上网和过去使用PC上网的一个重大区别就是,手机上网可随时随地都在网上,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还有一个重大变化是,2013年一年内,中国网民上网的时间相较于2012年有一个跃升,上网的时间更长,平均每周上网时间超过25个小时,相当于美国网民平均上网时间的3倍,这说明中国网民有更长的上网时间。

中国的6亿多网民在网上干些什么,中国互联网应用的情况如何?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数据,排名前几位互联网应用是:即时通讯,如QQ,微信、易信等,使用率85.6%,排名第一;网络新闻、搜索引擎紧随其后,排名第二、第三,使用率均接近80%;网络音乐、博客、个人空间等应用排名也比较靠前,使用率在70%以上。发展更快的是网络商业运用,如团购、网银、网上支付、互联网金融,以及近期特别火爆的嘀嘀打车、快的打车等这样一些应用,发展势头迅猛。

总体情况和态势是,中国互联网发展呈现如下七个特点:第一,中国互联网发展快,规模大。6亿多网民,45.8%的普及率,一年增加5000多万网民。第二,互联网快速实现了移动化和智能化。2014年增加了8000多万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6亿多网民中有81%的网民,即超过5亿网民是使用手机上网,互联网现在越来越移动化和智能化。第三,互联网覆盖广、渗透深。互联网从过去的少数的人、有文化的人、精英人士来使用,到现在已经发展到甚至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和每一个人群之中。特别是近两年,互联网向农村的发展渗透,其发展速度超过了城市。第四,一些互联网新应用成为主流。微信只用3年时间在国内达到6亿用户,全球有近10亿用户,这个发展速度十分惊人。第五,中国网民上网时间越来越长,平均每周25小时以上,平均每天超过3.5小时,仅2013年网民的周均上网时间就增加了4.5小时。第六,6亿多网民中,低学历、低收入人群还在继续增长,所占比例在整个网民群体中在继续扩大,成为网民群体的主力。第七,中国现在有1844万个域名,400多万家网站,3家互联网公司跻身世界前十,加上超过6亿的网民人数,从规模上说,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一网络大国。但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们还不是网络强国。互联网的关键基础设施和技术节点,互联网世界的规则权、话语权还掌握在美国等发达国家手中,中国在网络世界还缺乏应有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