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中国国家治理的新挑战(4)

互联网背景下中国国家治理的新挑战(4)

四、网络社会国家治理的新挑战

在一个快速崛起的崭新的网络社会之中,我国社会政治和国家治理面临的新挑战又是什么?

网络社会是一个风险无处不在的社会。网络社会既有与过去相同的风险,也有与过去不一样的风险,一些传统风险也在互联网的条件下被无限地放大了。从信息传播、言论表达、媒体舆论、社会力量对比和思想意识形态上说,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和舆论形成呈现新的格局,过去官方媒体控制信息传播、一个声音说话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言论表达和舆论氛围与以前大不相同,社会力量对比也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传统道德、主流文化和核心价值观不断被解构和颠覆,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安全面临巨大挑战。

首先,在网络自媒体时代,信息传播、媒体和舆论的格局已经被完全颠覆。网络时代,网民都是没有执照的记者,所谓“人人都是通讯社,个个都是电视台”。论坛、贴吧、微博、微信等众多社会化媒体的出现和广泛使用,使信息的来源和传播、舆论的形成都呈现崭新的格局,信息由官方媒体经过加工之后再呈现给读者观众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网民人人参与、众声喧哗之中形成多样化的舆论,官方主导或控制舆论和舆论导向已非常可能甚至不太可能。正确的舆论导向和舆论安全面临互联网的巨大挑战。

其次,网民的言论表达跟过去大不相同。过去我们所能听到、看到的言论多是正规、严肃的官话、正话。现在人们通过互联网的言论表达则自由开放得多,言论内容无所不包、没有禁区,表达形式上不拘一格,诙谐恶搞、嬉笑怒骂蔚成风气,正襟危坐的言论被挤到边角。网民在表达的时候既是匿名的,也是自由的,还是即时互动的,言论可以即时得到反馈,网上言论表达具有极强的回声效应,很多负面的、另类的、极端的、哗众取宠的言论在网络舆论场容易得到放大、强化。还有一个重要的变化是,网民这个年轻的庞大草根群体,其言论具有明显的情绪化、片面化、极端化、负面化甚至一边倒的倾向。网络的群体极化效应,大大增加了协商讨论和舆论引导的难度。另外,中国的舆论舆情具有明显的民粹化、泛政治化、泛道德化的倾向。网上言论喜欢上纲上线,习惯于把什么事情都与政治制度、政治体系联系起来,将任何矛盾问题都归因于政治,从根本上怀疑和否定我国的政治制度。网络言论民粹化还具有反专家、反权威和仇官、仇富倾向,认为凡是官方的、权威的、富人的都不对。过去发言权很大的、声音响亮的社会中坚群体,在网络空间往往只看不说,没有声音;而体制外群体、草根群体却更愿意表达,声音更大。对网络舆论场,特别是新媒体空间,社会中坚群体、官方力量几近弃守。草根狂欢、众声喧哗的网络舆论很快分化为几个相互对立的、相互攻击的舆论场,正常的讨论交流、理性的对话说理很难展开,社会共识很难形成。

第三,主流文化、核心价值习惯性地被质疑、被解构,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安全备受挑战。网络具有天然的自组织性、非中心性、非权威性,具有强大的解构、颠覆功能。基于人们的接受心理和网络传播特点,非权威的、另类的、负面的、批判质疑性的信息更容易在互联网空间传播,正统的、官方的、权威的、主流的、传统的信息和思想文化价值不断受到质疑、恶搞、嘲讽、抨击,传统道德、历史文化、红色经典、主流思想、核心价值持续地被消解、扭曲和颠覆,导致人们普遍信仰缺失、价值观混乱、目标迷茫,社会共识和国家认同极度缺乏,我国的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安全风险剧增,社会稳定、国家政治安全和国家治理面临巨大的、基础性的挑战。第四,在网络时代,社会结构与社会力量被不断解构或重组。互联网重组了社会结构,形成一支数以亿计的网民大军,改变了社会力量对比。互联网就造就了一个开放时代和透明社会,互联网也强化社会监督,使得舆论监督、社会监督变得更强、更实、更密。在网络时代,社会间的力量对比开始发生逆转,个人和社会由于互联网的组织和链接而日益强大,I + Iphone+ Internet = I的三次方,是一个更强大的我(I)。互联网时代,一个人不再是一个简单的个体,经由互联网的连接和组织,是一个强大的群体,甚至可以跟政府和国家抗衡。由互联网链接和组织的全国6亿多网民、全球近30亿网民,是国家之外的一个庞大的群体,蕴藏着巨大的社会政治能量。

总之,互联网不仅是一项技术工具和物理网络,互联网还是关键的社会政治因素。互联网的技术特点及其飞速发展,加上中国独特的国情和网情背景,使互联网具有多方面的、深刻的、巨大的社会政治影响。如果不能准确深入把握互联网发展的态势特征,不善于管理互联网,不善于引导网络舆论,不善于团结运用数亿网民大军,互联网将给我国社会政治带来多重危机,比如信任危机、信仰危机、舆论危机、管理危机和安全危机,给我国的社会稳定、政治安全和国家治理造成严重的挑战。

当然,互联网给我国社会稳定、政治安全和国家治理带来的不仅是危机和挑战,互联网的影响不仅是负面的。实际上,互联网是把锋利的双刃剑,互联网的正面作用和影响是首要的,互联网也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强大引擎,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利器,也是我国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良好机遇和重要推力。

参考文献:

[1]“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8.19重要讲话精神”,人民网,2013.8.23,http://theory.people.com.cn/GB/40557/368340/index.html.

[2]“中央网络安全与信息化领导小组成立”,新华网,2014.2.28,http://news.xinhuanet.com/yuqing/2014-02/28/c_126204989.htm.

[3]“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2014.1.16,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403/P020140305346585959798.pdf.

[4]王国华、曾润喜、方付建:《解码网络舆情》,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