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有媒体披露,国家版的国企改革总体方案有望年内出台,是好消息,令人期待;然而最近又有传言说,由于改革涉及的面广人多,存在多方利益博弈,要达成共识会需更多一些时间。不知哪一种说法可信,但能确定的是,国资委手里已经有了一套总体改革方案。
方案未出台,具体内容为何还不知。不过从中国医药、中国建材、新兴际华等六家央企的改革试点看,重头戏是“员工持股”与“混合所有制”。由此推测,“混合所有制”应是总方案的亮点之一,当然也就是“之一”而已,作为总体方案当然还会有更多亮点。再说,国企横跨领域如此之广,情况千差万别,改革怎会只用一个模式?若猜得不错,总体方案当是一个分类改革方案。
是的,国企改革不能一刀切,应分类推进,对此学界没有分歧。而难题在于,国企到底该如何分类?分类后又将如何改革?现行的分类方法比较多,有的是按出资主体分(如央企与地方国企),有的是按行业分(如制造业与能源业等)。但从改革角度,我认为应按“功能”分。政府之所以办国企,或说国企为什么存在?说到底是它具有其他非公企业不能替代的功能。
一般地讲,企业的功能就是创造就业与税收,但国企是例外,要特殊些。它特在哪里?回答此问题得从政府职能看。市场经济的政府职能,学界一致的看法是四项:保卫国家安全、维护社会公正、提供公共产品(服务)以及扶贫。骤然听,以上职责并不多,可操作起来却千头万绪,政府很难事必躬亲。迫不得已,于是政府只好办企业,让国企来协助。我们讲国企特殊,特就特在它要承担部分政府职能。
并非是我想当然,不信你可去重读一下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央强调,国企改革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国企往哪里进?《决定》讲得很明确,有三大产业:一是国家安全产业;二是自然垄断产业;三是公共品与公共服务产业。为何是这三大产业?往深处想,这是否与政府职能相吻合?是的,让国企进入此三大产业正是政府办国企的目的所在。换句话说,除了以上产业,政府是用不着办企业的。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