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探索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途径(2)

“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探索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途径(2)

摘要:9月23日,地震纪念馆启动了庆祝新中国成立65周年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列教育活动。自去年5月9日开放以来,地震纪念馆已成为展示中国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的重要窗口,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科普研究及防灾减灾教育的重要基地。

北川还定期举行“感恩文化论坛”,发出感恩宣言,开展“感恩奋进大家谈”大讨论活动和感恩宣讲1053场次,使“感恩奋进”深入人心。依托地震纪念馆的功能,北川把向身边先进典型兰辉学习作为重要载体,深入开展“争做兰辉式好干部,争做兰辉式北川人”活动,举行兰辉先进事迹报告会31场,组织5万多名干部群众观看电影《兰辉》和大型方言剧《公仆兰辉》,在窗口单位、服务行业设立“学兰辉示范岗”200余个。

推进科普研究及防灾减灾教育的重要基地

作为“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的室外部分,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具有地震灾害类型最全面、工程破坏类型最多、次生灾害类型最典型等特征,为地球物理、地质科学、建筑工程等领域的科研提供了实地考察、研究、试验场所。

为推进地震科普研究工作,地震纪念馆管理部门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和“校、院、馆联姻”等措施,国家地震局、清华大学、防灾科技学院等单位纷纷派出专家、学者前来开展科研工作。同时,纪念馆还主动参与国际合作,吸引了日本、英国、美国等国家的防灾减灾专家前来参观、考察。截至今年8月底,地震纪念馆已接待7个国际机构组织、21个国家共139批次科普考察团,前来考察的各类科研人员达2100人次。

为了进一步完善地震纪念馆防震减灾的教育、培训功能,管理部门配套建设了设施齐全、风格独具的防灾减灾宣传教育中心。自纪念馆开放以来,中心共举办教育培训活动85次,培训社会公众和机关干部2700人次。

今年4月,由中国扶贫基金会发起的“人道救援网络”启动仪式暨防灾减灾安全培训举行。来自国际美慈组织、国际危机管理协会等国内外29家公益组织和28个省级救灾基金会、志愿者协会等单位的90多名参训人员参加。“在这里搞防灾减灾培训,既有灾难现场,又有功能完善的培训场所,效果很好。”中国扶贫基金会秘书长刘文奎表示。

地震纪念馆管理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地震纪念馆将按照“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更好地保护”的发展思路,以地震纪念馆、老县城遗址和唐家山堰塞湖为载体,围绕地震科普研究、防灾宣传等重点工作,努力建成世界级地震灾害研究基地和世界级地震科普教育基地,为人类的防灾减灾事业作出贡献。

链接

“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列教育活动(9月—11月)

1.“感恩祖国,祝福人民”签名活动。

2.“重回北川,感恩奋进”主题回访活动,邀请曾参加过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社会各界参观地震纪念馆,感恩他们为灾区所做的贡献。同时通过各类媒体大力倡导感恩文化。

3.“发挥教育功能,弘扬时代精神”建言献策活动。邀请省、市人大代表、政协代表参观地震纪念馆,请他们为北川地震遗址保护和纪念馆运行管理建言献策。

4.“铭记历史,再铸辉煌”志愿者服务活动。邀请地震亲历者担任讲解员。

5.“普及地震科普知识,提升珍爱生命意识”中小学生征文比赛。在全市中小学生中开展征文比赛,对评出的作品编辑成册。

6.“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主旋律影片展播活动。每周六、周日14:00-15:30在科普体验馆多功能厅免费播放主旋律影片。

责任编辑:李妮玮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