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实现中国梦铸牢国防基石(2)

为实现中国梦铸牢国防基石(2)

—— 纪念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50周年

  生动的实践

中国核武器科技事业的发展历程,就是一部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奋斗史,展现了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彰显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核武器科技事业发展道路,提供了坚持中国道路、凝聚中国力量、弘扬中国精神的生动实践。

中国核武器科技事业始终坚持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在当时中国物质匮乏、技术落后的条件下,核武器科技工作者凭着坚定的信念和钢铁般的意志,一切从“零”开始,通过有限的科研手段,展开理论设计和试验探索。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到1996年《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签署,我国以有限的45次核试验,实现了原子弹、氢弹、中子弹、核武器小型化等一系列里程碑式的大跨度发展,核武器科学技术跻身世界先进行列。现已形成完整的核武器自主创新研发体系,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跃居国际先进水平。中国特色核武器科技事业的成就有力说明,中国人民有站在世界科技进步前列的勇气、信心、智慧和力量。

中国核武器科技事业的发展凝聚了强大的中国力量,充分展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和中华儿女强烈的爱国情怀。老一辈核武器科技工作者为了造出“争气弹”,集智攻关、协同创新,凝聚形成强大的攻关力量。在研制工作中,大家学术民主、集思广益、优选方案,运用集体力量攻克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原子弹攻关中的“九次运算”、“草棚炼丹”、“草原大会战”等脍炙人口的故事,都是大力协同、集智攻关的生动体现。正是这种强大的力量,推动了中国核武器科技事业跨越发展。在新时期,这个伟大力量和事业的优良传统在核武器科技队伍中继续传承、发扬,呈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

在中国核武器科技事业发展中,广大科技人员培育和形成了“爱国奉献、艰苦奋斗、协同攻关、求实创新、永攀高峰”的两弹精神。两弹精神,是几代核武器科技工作者用汗水、热血和生命熔铸的“核魂”,是中华民族精神和中国时代精神与核武器科技事业伟大实践的结晶,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50多年来,几代核武器科技工作者怀着“以身许国”的赤诚之心,始终把个人理想与祖国命运、民族振兴紧紧联系在一起,始终站在科技攻关的最前沿,以科学献身精神和崇高人格风范,凝聚了核武器科技事业的精神之魂。

坚定的追求

今年是甲午年。120年前的屈辱时时警醒我们:勿忘国耻,忘战必危。战略核力量,从来都是我国战略威慑的核心力量,是我国大国地位的战略支撑,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国际地位、国际影响力不断提高,世界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关注中国、重视中国,但也有一些国家极不适应。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我国越发展壮大,遇到的阻力和压力就会越大。”没有巩固的国防,没有强大的国防力量,我国的和平发展就没有保障。同时,我们看到,21世纪以来,国家安全战略需求向多元化、体系化发展,大国之间在更高水平、更深层次、更复杂条件下,展开更激烈的竞争。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核力量仍将是我们保卫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战略手段。

作为承担国家核武器研制任务的重要国防单位,我们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有关国防和军队建设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积极适应新军事变革和信息化条件下作战体系的要求,构建核武器和高新技术装备科学技术研究的核心能力体系,为建立发展我国有效的核力量提供有力的保障;始终坚持以国家战略为先导,深刻领会中央战略意图,不断巩固提升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核武器科技能力,为国家改革发展和长治久安提供强大战略支撑;不断深化改革,按照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要求,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打造新时期国家自主创新的新引擎。

今天的纪念,是为了明天更好的发展。惟有记取昨天的苦难辉煌,无愧今天的使命担当,才能不负明天的伟大梦想。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开拓奋进,创新超越,更好地履行光荣使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