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也不能让今天的垫脚石成为明天的绊脚石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当时的经济增长一度下行到6.1%。为应对危机爆发对中国经济产生的深刻影响,当时的中央政府采取了“强刺激”经济政策,一次性大力度地投放了四万亿元,尽管很快稳住了中国经济的快速下滑态势,但客观上也加重了中国经济的结构性畸形。目前产业经济的严重过剩、地方财政负债过快增加以及金融领域不断积聚的边际风险,成为了今天结构调整的“绊脚石”。
新一届中央领导层一开始就从破解症结出发,汲取前期政策的经验教训,讲求以问题倒逼改革。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高举改革的大旗,从问题着眼,行底线思维,整体布局、顶层设计,强力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改革的核心就是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特别强调要让市场发挥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在宏观调控层面,着力科学的宏观调控和有效的政府治理,并将两者密切配合,始终将宏观管理方式的创新寓于政府改革之中。新政府施政不到两年,尽管国内外形势异常复杂,国内经济面临下行压力,但中央抱定壮士断腕、背水一战的决心,推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点改革,着眼长远解决眼前问题。
——强调区间调控。在设定经济运行的上下限后,在财政货币政策上实施定向调控,定准靶心,不再搞“大水漫灌”。抓住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更多运用改革创新的办法,聚焦在“激活力、补短板、强实体”上,精准发力,定向施策。
——强调放管结合。坚持从政府自身改革入手,坚决把错接在政府上的手移接到市场的手上,五年的简政放权目标不到两年已挥去见半,充分释放了市场的内在活力。
——强调统筹兼顾。中央始终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着力把“改革的红利”转化为“发展的新动能”和“民生的新福祉”,着力围绕破解深层次结构性矛盾,进一步增加公共产品有效供给,以带动有效需求,补上投资的短板,扩大居民消费,拓展新的增长领域。
尽管中国经济当前运行态势还存在诸多变数,下半年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经济也存在破下限的可能。为防止经济下滑过快,从战术角度看,不排除在局部实施政策强刺激和使用过往比较成熟的经济调控办法,但正如李克强总理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强调的,“看中国经济,不能只看眼前、看局部、看‘单科’,更要看趋势、看全局、看‘总分’”。政策的着力点不能单为一时一事,以短期经济数字上的好看来掩饰深层次的结构矛盾和体制障碍,要耐得住压力,守得住定力,看准的问题就不要再搞政策上的反复,决不再让“今天的垫脚石成为明天的绊脚石”。
这就是强调“强改革”不是“强刺激”的本质所在。否则,不仅中国经济的结构问题继续得不到解决,我们还会失去更多也可能是最后的结构调整机会。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