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改革”最根本的就是要带来一场制度性创新
颇有深意的是,李克强总理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强调了中国经济要创新。他说,中国经济每一回破茧成蝶靠的都是创新,中国30多年来改革开放本身就是规模宏大的创新行动。要使中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关键也是用好创新这把“金钥匙”。这里的创新不单是讲技术创新,更包括体制机制创新、管理创新、模式创新。今后创新发展的巨大潜能仍然蕴藏在制度变革之中。
在中国经济新常态下,释放改革的红利主要是释放制度创新的红利。发展经济学家熊彼特当年指出的“破坏型创新”、“颠覆式创新”根本上也是体制机制和经济模式的变革。所谓“破坏”就是打破过去的“坛坛罐罐”,不讲“破”则无以“立”。
今天中国经济模式的变革,除了互联网经济、互联网思维形成对传统经济结构的强力技术冲击,重要的还要具有打破旧有利益格局,特别是寄生于传统利益格局中的获益主体能够主动放弃逐渐固化的本位利益的外在压力,而主导过去中国经济快速成长的政府部门经济便成为结构调整和模式创新的最大障碍。因此,李克强总理用“刮骨疗伤”、“壮士断腕”、“自我革命”来形容这场利益调整的艰难。
这种压力来自于技术冲击之外的还有三种:一是来自中央高层改革的自觉,这就是迫于形势要求并基于新权威主义的顶层设计;一是来自于国际经济格局调整压力下的新型开放。上海自由贸易区试验区建立可复制可推广的新制度试验,强调政府的三份清单,即“权力清单”、“负面清单”和“责任清单”,以“法无授权不可为”、“法无禁止皆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的新理念,将政府可使用的权力完全晾晒于市场主体面前,以此推动政府结构的重新调整和再造政府流程下的运行效率的提升;还有一股力量就来自于民间。用李克强总理的话说,就是如果“13亿人口中多达8亿、9亿的劳动者都动起来,投入创业创新和创造,这是多么大的力量”。此话的言下之意,来自于大众创新的智慧和 “自然禀赋”,必然会对旧有力量和梗阻形成最终的摧枯拉朽之势力,并借改革创新的“东风”,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掀起一个新的浪潮,催生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发动机”更新换代升级。
民间的力量才是一股真正的力量,是一股制度性创新的不可抵御的力量,也是推动改革取得成效并最终促进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升级的不竭动力。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