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弘扬法治文化,建立全民守法组织管理体系
要深人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在全社会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培育法治文化,引导全体人民遵守法律、有问题依靠法律来解决,形成守法光荣和守法有责 的良好氛围。要坚持法制教育与法治实践相结合,普法目标与守法效果相结合,建立全民守法指数考核指标体系,根据全民守法指标的状况适时调整普法工作的重点 和中心,进一步改变单纯宣传法律文本的简单化普法思想,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把法治建设和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他律和自律紧密结合起来, 做到法治和德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全民守法要做到守法与有德的统一。法律和道德都是社会行为规范,而最高境界的守法是恪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最低限度的守法是做到法律的底线不能逾越、道德的红线不能触碰,法律的义务不能弃、道德的责任不能丢。
适时设立促进全民守法工作机构,将普法工作机构纳入全民守法组织管理体系,突出普法工作的核心理念在于促进和保障全民守法。要制定实现全民守法 的整体规划,处理好学法与守法的关系,做到知行统一、学以致用。要教育广大领导干部和群众,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具体行为习惯做起。凡是法律禁止 的,都不去做;凡是法律提倡的,积极对待;凡是法律保护的,依法去做。要养成相信法律、遵从法律、爱护法律的良好的守法意识,以做一个法治社会合格的公民 为抓手,将守法义务落实到每一个公民个人日常的一言一行中,逐步形成稳定有效的守法文化。
七、将全民守法作为加强宪法和法律实施的工作抓手,全面推进法治社会建设
全民守法工作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和群众基础,全民守法作为法治的重要元素从整体上优化了建设法治中国的社会环境。应通过法治社会的建设来推进法治 中国的建设。全民守法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课题,突出强调全民守法标志着党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决心和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全民守法 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全民守法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基础工作。社会管理的目标在于法的实施和法的价值目标的实现。社会管理是依照宪法和法律来治理社会,使社会管理活动依法进行,从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价值,形成具有长效性的稳定发展机制。社会管理的实质是社会的依法治理。
全民守法是政府和公众在良性互动中实现国家“善政”和社会“善治”的前提。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各种利益矛盾相互交织,一方面党员干 部要坚持群众路线不动摇,使各项决策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更加贴近人民群众的需要,各级领导干部带头守法,为社会公众守法作出表率;另一方面,也要 善于运用法律知识和技能释疑解惑,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矛盾,善于运用法律机制理顺社会关系。
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是现代社会管理重要特征。现阶段,我国社会结构、利益格局深刻变动和调整,公民积极参与社会意识明显提高。群众不仅是社会事 务的参与者,更是良好秩序的建设者。公民在社会管理中不能扮演消极的、被动的角色,在一个人人都不遵守法律的。社会中是无法形成具有长治久安特点的和谐社 会的。全民守法是群众有序参与社会管理和社会依法治理的保证,只有全民守法,人民群众才会在社会管理和社会依法治理中表现出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形成法治共 识,社会管理创新才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和法治基础。只有将全民守法作为推进法治社会建设的工作抓手,通过全民守法形成良好的宪法和法律实施的社会氛围,形成 较高的社会诚信体系,才能让市场要素充分展现自身的活力,让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到决定性作用,才能有效地调动执政党、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各个方面 的主动性、积极性,以饱满的政治热情和审慎的守法意识投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最大限度地发挥社会主体的创造力,努力实现中国梦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理想。
只有全民守法,人人参与,法治社会建设才能具有生机勃勃的发展活力。法治社会离不开具有较高守法意识的组成法治社会的每一个的公民个体。公民个 人的守法意识与全民守法水平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从个体到整体、从部分到全部,为法治社会的建设提供了高素质的人员保障和法律环境、守法意识的保障。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