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低就业率专业亮红牌是种责任感
这无疑是对学生的负责。大学不是职业培训所,大学要为社会培养各个方面的人才,保证社会科学文化的全面均衡发展,因此,某些“冷门”专业,不能一味与市场接轨,否则有可能后继无人。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就读专业虽然跟兴趣有关,但主要还是为了自己今后的就业,无论如何,生存总是第一位的。因此,学校在专业设置上,也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就业需求。
现在的问题是,对于学生,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或者是出于“白领情结”,在专业的选择上,往往是盲目的。也正因此,一段时间里,一些所谓时尚而高端的“高大上”专业成为“热门”专业,到学生毕业的时候,才发现这些专业的就业岗位已经饱和。而这在很大程度上正是由于有关部门的无所作为,对大学生的专业选择,缺乏必要的指导和引导,而高校对专业的设置,也对学生不负责任,只是满足于招到足够的生源。
将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对接,可以从源头上合理安排教学资源,制止就业率不高专业的盲目设置和扩招,及早地分流到其他的教育层次。
仅对高校低就业率专业亮红牌还不够
日前,教育部对低就业率专业亮红牌,无疑是对学生的负责。然而,笔者认为,仅对低就业率专业亮红牌还不够。
高校毕业生就业率问题有目共睹。影响所致,近年来部分地区新的“读书无用论”开始盛行。教育部以就业率倒逼高校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可谓用心良苦。
但另一方面,市场不是完美的,有自身的许多缺陷。我国的就业市场尚未培育成熟,市场虽然能够反映当前的就业状况,却不能充分地指明将来的就业需求。有些专业可能现在非常热门,假如以此为据而扩大招生,谁能够保证四年以后这些专业还是热门呢?假如到那时成了冷门怎么办?事实上,这些年不就已经发生了一些专业人才供过于求的情况吗?就业市场需求曲线尚不能科学全面地反映真正的社会需求,必然会妨碍人们对于人才需求的科学判断。
市场化调节之所以不符合人才学科的设置,是由于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是迅速变动的,如果盲目地按照市场化原则来对专业设置过度干预,可能会因造成供需矛盾的失衡。事实上,近年来不少因过度强调市场配置、调节专业所导致的“热门专业变冷门”的事例再次证明,仅仅依靠对市场的预警不可能完全能够预测未来的就业形势和社会状况。
市场化不能成为高校专业开设的唯一尺度,因为市场也存在“失灵”的问题。虽然大部分专业的社会需求能够在就业市场上得到明显反映,但是仍然有一些专业,如纯粹的数学理论等基础科研学科,哲学、训诂等人文研究领域的冷僻学科等等,很难在就业市场的需求曲线上得到反映,甚至根本没有反映。假如我们完全以就业市场为导线,那就意味着一些学科将面临被削弱,甚至被取消的命运,这样我们的学科建设将残缺不全。科学发展史告诉我们,没有基础研究学科的发展,不管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都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们的教育也势必成为跛足的教育。
在人才培养方面,市场需求与社会需求不是一个概念。一些研究型高校,对于一些目前看不到市场需求的专业,只要有潜在的社会价值,就要办下去,要为社会储备人才,为未来储备人才。
政府在放开对高校自主设置专业权限的同时,也应该适当对专业设置采取一定的干预措施,以弥补因过分依赖市场所可能产生的供需失衡。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