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法治打造“现代版”国家治理 (3)

用法治打造“现代版”国家治理 (3)

法治社会,让人民群众成为治理的主体

2013年5月,在郑州开建筑公司的老张想办贷款扩大生产,跑了几家银行都被拒之门外。一头雾水的时候,他突然听说自己上报纸了。买了份报纸打开一看,他顿时傻了眼:报纸上印着“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公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的大字标题,自己的名字赫然在列。

原来,老张欠着另一家公司22万元的货款,一直赖着不想还。即使后来被告到法院、法院做出了判决,他也没当回事。以前,老张见了法官爱答不理。如今,他后悔不迭,主动还了欠款,并希望能从“黑名单”上撤下来。

最高人民法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江必新告诉记者,曝光失信被执行人信息并进行信用惩戒,是十八大以后法院系统联合其他单位打击“老赖”、以社会共治促诚信建设的新举措。

1985年从西南政法学院硕士毕业后,江必新进入法院工作。从那时到现在中国社会发生的变化,不断印证着这位有着近30年司法工作经历的学者型大法官的一个判断:国家治理的终极力量来源于人民和社会。让人民群众成为治理的主体,关键在于,一是通过科学的程序设计,搭建公众参与的平台;二是通过行为后果的设定,使公众参与权切实得到兑现;三是通过理性的参与规则的设定,使公众参与有序适度。而要满足这些要求,必须依靠法治。

江必新说:“国家治理与管理有显著区别。比如主体不同,管理的主体只是政府,而治理的主体还包括社会组织乃至个人。再比如权源不同,政府的管理权来自人民群众通过权力机关的授权,是间接的,而治理权当中的相当一部分由人民直接行使,这便是社会自治、共治。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背景下,解决社会转型期的各种难题,不能只靠党委政府,化解矛盾纠纷也不能仅仅依赖法院‘单打独斗’,要从机制上引导有序和适度的社会参与。”

2014年1月,最高法院等8个单位达成合作,提出一整套措施:航空公司不准“老赖”乘飞机,铁路部门禁止其坐软卧;银行不给办信用卡也不放贷款;工商部门还不准他们担任企业高管。数据显示,到2014年8月底,全国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库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已超20万个。社会化治理“老赖”的威力逐渐显现。

“社会自治有几个关键:构建完善的社会组织和行为规范,赋予社会组织适当的职权与职责,培育社会自治的能力,建立社会组织的矛盾解决机制以及责任承担与追究机制。这些条件的实现同样需要法治。”江必新说。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