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最大的市场永远在人民中间
李春青(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习总书记反复强调,文艺作品要“人民喜闻乐见”。这是延安文艺座谈会的一贯精神,但是在新形势下,人民的构成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人民”这个概念是具体概念,不是抽象概念,“人民”并不意味着层次低,更不意味着没有文化的或者文化水平低,“人民”是一个发展的、变化的概念,更是文艺保持生命力的土壤。不少普通百姓在艺术品位、知识积累、思想深度上并不一定比专业的艺术家、作家差,甚至可能个别方面更有高见。名家大师也往往藏在民间就是这个道理。所以,文艺工作者要是离开人民,自己高高在上,他的作品一定会没有生命力,也一定不会有更大的市场。
在我国现阶段市场经济条件下,文艺和市场问题是一个很现实很尖锐的难题。文艺如何既把为人民服务、创作喜闻乐见的作品等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又运用一些有效的手段(包括技术手段和市场营销等),争取更多的市场份额,做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不仅需要文艺工作者深入研究和思考,更需要包括政府管理在内的市场规范和行业自律等相关部门共同努力。
“高原”与“高峰”
傅庚辰(中国音乐家协会名誉主席、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原副主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文艺创作方面也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就交响乐创作而言,我国不缺人才。首届“金钟奖”参评交响乐作品121部,评出金奖《土楼回响》。近期,出现《人文颂》,受到好评。但是,在新中国成立50年、60年、改革开放30年等庆演中,还是演奏《梁祝》《黄河》《红旗颂》,在国外演出的中国作品也很少。
长期以来,在教学创作中照抄照搬外国现代技法,脱离中国国情。指挥家陈燮阳说:“有些作品乐团不愿意演,指挥不愿意指,听众不愿意听。”
我认为在创作思想上要提倡现代技法中国化,音乐语言民族化,音乐结构科学化。对现代技法不能照抄照搬,中国作品要有中国风格的美好旋律,作品结构要符合作品的需要,符合音乐的发展规律。这是中国作品从“高原”走上“高峰”的必经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必将深刻地影响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让我们充满激情地为人民创作出无愧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高峰”作品。
文艺需远离浮躁、重建斯文
赵彤(中国视协理论研究部主任)
习总书记在讲话中列举了很多不良的文艺现象。这些现象的共同点是粗糙、浅薄、拼凑和自虐,缺乏的是涵养、修为、从容和静气。我以为,急功近利是造成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斯文不在,所以东热学东、西热抄西,中国作风和气派也就难觅踪影了。
我以为,斯文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最重要内涵之一。重建斯文,是中华民族文化复兴得以实现的基础和标志。更重要的是,现实也为重建斯文积累了条件。在经济自信日益巩固的同时,我们要大力建设文化自信,成为与经济规模相匹配的文化大国,没有自己的文化气质是不行的。三千多年来,我们以礼仪之邦闻名于世,礼乐文化的基点就是斯文。我们应该告别“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观念了,没有文化滋养的经济只能是粗放的经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文艺的责任应该是在继承中创造出具有中国底蕴、东方气质和世界影响的中华文化新风尚。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