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访谈:文化“走出去”如何讲好中国故事(2)

专家访谈:文化“走出去”如何讲好中国故事(2)

2.亲和包容:如何用好文化的“世界语言”

记者:9月,习近平主席在访问斯里兰卡时指出,中方将把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落实到对斯里兰卡合作的各领域。这一理念正成为我国对外交流的重要指导思想。在文化“走出去”中,如何坚持“亲、诚、惠、容”理念,让中华文化更好地走进海外受众心中?

张晓明:“亲、诚、惠、容”理念为文化“走出去”提供了更加具体科学的指导方针。四字理念中,我认为“惠”和“容”尤其值得我们思考。“惠”是指互惠共赢,“容”是指提高文化包容性。现在我国的文化“走出去”已从过去的相对弱势日益走向均衡,我国正向文化出口强国迈进。我们目前不能单纯地讲文化“走出去”,我国不单要成为文化出口大国,还应成为文化消费大国,要把更多海外文化产品和服务“引进来”,提高文化多样性。在我国文化出口规模巨大的背景下,“走出去”和“引进来”两条腿走路,才能消除出口目标国可能出现的“文化入侵”顾虑和可能存在的贸易摩擦,更好地“走出去”。

金元浦:习总书记的“亲、诚、惠、容”既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又有对当下国际关系的大国姿态,表明了中国对外关系中亲仁友邦、以诚待友、政经互惠、文化包容的新理念。坚持“亲、诚、惠、容”理念也是我们文化“走出去”中应该遵循的原则。要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发挥好新兴媒体作用,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把更多具有中国特色的优秀文化产品推向世界。

记者:文化产品出口不仅具有经济价值更具有文化价值,对于传播中华文化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目前发达国家的文化产品在国际市场占据主导影响力,我们应从这些发达国家中借鉴哪些经验?

李嘉珊:发达国家的文化产品能够畅销全球,依靠的是其健全的文化市场主体和成熟的国内文化市场。健全的文化市场主体使市场各参与者遵从市场规律独立地参与到文化市场行为当中,市场筛选出的文化产品与服务必将是最具国际竞争力的产品与服务。我国国内文化市场与国际文化市场仍存在差异,尚未形成外溢效应,还有很大发展空间,政府引导下的自由竞争环境也亟待建立,需要借鉴发达国家予以完善。中国未来对外文化贸易应在政府的相关政策支持下,坚持以企业为主体和以市场为导向,坚持融合时代特征、尊重当地习俗与符合国际规则相结合,走有中国特色的对外文化贸易发展道路。

张晓明:在国际市场取得成功的文化产品都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共同点——瞄准了不同文化背景中消费者的共同需求,宣扬的是真善美的普遍价值。以电影产业为例,好莱坞大片虽然夹带着美国的价值理念,但核心价值观仍是“正义、勇敢”等价值观。反观《英雄》《夜宴》等为代表的一些中国式大片,其核心价值观是王权、阴谋,凭借东方奇观能在短期内获得较高票房,但难以真正赢得海外市场,这两年我国电影出口额下降就证明了这一点。我国文化企业要研究不同文化间的共同价值观,利用文化上的“世界语言”体现中国优秀文化。

李小牧:发达国家的经验提示我们,在文化贸易中要将文化资源转变为可交易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变“送出去”为“卖出去”,变外国民众的“被动接受”为“主动接受”,通过贸易商品将中国文化的亲切感形象化、具体化,吸引更多的贸易伙伴和国际朋友,让世界更好地全面了解中国。而在上述过程中,政府与企业应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政府制定文化贸易政策法规,支持文化产业及贸易发展,有力推动国家文化经济发展;文化企业是实施文化贸易的主体,应主动参与国际文化市场竞争,创作适应海外文化市场需求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加强商业化运作能力,努力将自己打造成合格的国际文化市场主体。文化“走出去”要体现中国文化的优秀价值。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