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访谈:文化“走出去”如何讲好中国故事(3)

专家访谈:文化“走出去”如何讲好中国故事(3)

3.润物无声:在潜移默化中传播中国文化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日前访问印度时表示,中印两国将加强影视交流与合作,就像电影《泰囧》播映后,更多中国人到泰国旅游,两地互拍能促进旅游业发展,还能增进人民友好和文化交流。影视、演艺等文化产品无疑是文化传播的主要载体,如何通过文化贸易将中华文化传播到世界?

金元浦:只有在国际市场上站稳脚跟,才能有国际话语权;只有具有高超的传播能力,才能在世界上发出中国声音;只有抓好原创力,才能传播好中华文化。我国尽管已是文化出口大国,但在对外文化贸易方面,与欧美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差距,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当前我国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附加值较低,出口文化产品缺乏原创,没有享誉世界的自主品牌,而且国际营销网络不健全,统筹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这表明我国文化贸易仍缺乏核心竞争力,文化传播能力也因此较弱。传播好中华文化,首先应支持国内文化企业到境外开拓市场,培育一批外向型的文化跨国企业,生产出在国际上广受好评的文化产品。

张晓明:近年来,中国与法国、俄罗斯等国互办文化年,举办了一系列文化交流活动。但从目前具体实践和实施效果看,相关部门在如何划清政府和市场的界限、“两只手”如何互动方面仍需要思考。文化“走出去”不是政府在第一线操作,而应将企业推到市场一线,要“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政府不能仅靠包场、送票,而要着力搭建促进企业“走出去”的平台,在潜移默化的文化产品出口中传播中国文化。在提高企业“走出去”能力方面,政府应在税收、金融等方面制定扶持政策,解决很多文化企业首要面临的资金难题。对于支持企业的选择,政府也应有所侧重,优先支持那些在国际市场上拥有潜力却面临缺资金等难题的企业,最大程度提高“走出去”政策的实践效果。

李嘉珊:文化贸易和民间文化交流是相互促进的两种文化“走出去”方式。在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共同目标下,应将文化贸易与文化交流这两种方式更紧密地结合起来。一方面通过文化交流为文件产品与服务搭建推广和推介平台,另一方面,文化贸易为文化交流引入更多自发的民间力量,文化产品与服务的热销也会带动当地消费者对于中国文化的喜爱和追求,使文化交流的开展更具有可持续性和活力,中华文化也才能更有效地传播到海外市场。(本报记者 李慧 杨君)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