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日前在出访印度、斯里兰卡等国发表讲话时,把文化交流放在了重要位置。这对推进文化“走出去”提出了新的要求。
实际上,文化交流和贸易不仅把中国的特色文化产品带出国门,更把中华文化的精髓和影响带到世界。随着文化“走出去”步伐加快,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越来越被世界认可,然而目前中华文化占世界文化市场的份额较低,经济“走出去”和文化“走出去”并不相称。文化“走出去”依然面临哪些困难和瓶颈制约?如何进一步提高文化的包容性和亲和力,形成互惠共赢新格局?对此,记者采访了业界权威专家。
本期嘉宾 金元浦 中国人民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所所长
李小牧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副校长、国家文化发展国际战略研究院院长
张晓明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
李嘉珊 中国国际贸易学会常务理事
主持人 记者 李慧 杨君
1.相辅相成:文化“走出去”如何与经济“走出去”同步
记者:目前我国在物质层面已初步实现了“走出去”,“中国制造”已成为代表中国的经济标签。但另一方面,我国的文化“走出去”却仍显弱势,滞后于经济“走出去”步伐,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李小牧:文化形象并不是可以主观塑造的,而是需要通过无形的文化影响力自发形成。文化存在于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文化本身也可看做一个地区、国家、民族的人们生活方式的凝聚与体现,因而文化的推广与传播必然是在双向的互动与往来之间实现的。而推动人们自发地选择、接受异国文化的最佳方式便是市场。文化市场并不是由单一主体以文化推广为目的呈现的,而是由文化企业、行业协会等众多文化市场单位通过市场行为自发形成的,如同“中国制造”、阿里巴巴上市,众多文化市场主体是以市场行为在为我国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将中国的经济实力、企业的形象乃至文化形象传播到全球。
张晓明:文化“走出去”与经济“走出去”是相辅相成的,为什么中国衬衫、中国皮鞋等产品可以大量出口,而文化产品出口和文化“走出去”就有很大难度呢?这是因为,制造业大国并不一定就自然成为文化输出大国,我们之所以提出要努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就在于文化“走出去”需要创新模式、完善政策、加大力度、持久努力。我们要把文化“走出去”放到经济和社会发展大的战略背景下来考量,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民族性、包容性和时代性,增强中华文化的穿透力、吸引力和感染力。
金元浦:我国长期以来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必须把握好我国文化产品与接受国国民在意识形态、文化传统、经济制度、生活习俗,特别是语言方面的差异,使传播效果达到最大融合度。国际上许多文化产品是依据市场需求制作,通过市场来销售的,这成为国际通行的文化贸易方式。这种文化贸易方式更能满足对方国家消费者的需求。而目前我国的文化产品还缺乏有针对性的、能满足国际市场消费者需求的文化商品,特别是精品力作。必须要注意,文化“走出去”和文化贸易在本质上与一般货物贸易是有区别的。在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中,必须首先把展示和传播中国文化的精髓作为根本,在讲好中国故事的前提下讲求经济效益。这就要求在实施文化“走出去”的进程中要有战略意识。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