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全面深化改革的任务繁重而复杂。“为政贵在行”,全面深化改革,要敢于下深水、涉险滩,勇于破藩篱、扫障碍,必须付诸行动。改革,要使出突破老框框、老套套的勇气,要想出撬动坚冰、破解难题的办法,要拿出兴利去弊的行动。坐等观望、原地不动就永远“找不着北”。“要干就干成,义无反顾,开弓没有回头的箭。”现在改革的部署有了,方案出了,唯有稳扎稳打地动起来、干起来,有反馈、抓监督,才符合习总书记“蹄疾步稳”的要求,让改革积小胜为大胜,积跬步至千里。
“迎着晨光实干,不要面对晚霞幻想”。在落实改革举措上,大落实大发展,小落实小发展,不落实难发展。然而,当前各地各部门推进改革的力度和实际效果并不都一样理想。原因在于,在对待中央确定的改革部署上,有些地方和部门“中梗阻”、光打雷不下雨等问题依然比较突出,“最后一公里”始终难以突破。有的干部不是沉下心去结合实际研究改革发展,不下真功夫狠抓落实,而是热衷于开会讲话、发发文件,结果声势越大、花样越多,群众越反感、改革成效越式微。有的地方同志反映,中央的改革部署很及时、很全面、很到位,但到了一些部门那里却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变通”,“细化”的结果甚至是国家利益变成了部门利益,部门利益变成了司长、处长利益!而地方根据中央的精神开展的改革探索,却因条上对应的部门不同意,往往很难推进。比如,有的地方从实际出发对涉及市场监管的“衙门”统一归口,探索实行大监管制度,但因为上级部门看到自己下面没有“脚”了就横加干涉,最后被迫重新挂上一堆老牌子。有的改革出发点无可厚非,但因“歪嘴和尚念经”,到了基层又变相成了“建庙增和尚”,与简政放权格格不入,客观上反而阻碍了改革发展。
深圳宣传系统一位负责同志在基层调研时发现,当前基层干部工作状态,从高到低可分四等,最优秀者用心,其次用脑,三等用力,四等用时。用心做事的干部有理想信念,知大局懂规律,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可担大任;用脑做事的同志可以创造性执行各项改革任务,可以成为工作骨干;用力做事的干部任劳任怨,可以守好一方领地;还有一些干部只知道准点上下班,不推不动、得过且过,空耗光阴,成了弱化干部战斗力的消极因素。试想,如果用时干部大行其道,而用心、用脑干部寥寥无几,何以下深水、涉险滩?何以破藩篱、扫障碍?全面深化改革又怎能落到实处?因此,各地各部门一定要通过有针对性的措施激发用力干部更多用脑、用脑干部更多用心,大力压缩那些用时干部的生存空间。
唐代名相姚崇,临终前以“崇实充实”四个字总结为政经验。古往今来,兴于实、败于虚的正反两方面经验不胜枚举。空谈遗祸,从战国赵括的“纸上谈兵”,到两晋学士“虚谈废务”,留下的误国之鉴,教训惨痛,发人深省。西谚说得好:“一切都靠一张嘴来做而丝毫不实干的人,是虚伪和假仁假义的人。”事实表明,空喊口号不抓落实,作风漂浮的背后更是政治品质问题。全面深化改革,不要空谈改革者,要能扎实改革者。各级党政机关要以更严厉的措施严查、惩戒改革不落实的人和事。
《汉书·礼乐志》有句:“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行动检验一切。领导干部要静下心来认真学习领会习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系统要求,用总书记的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把抓改革举措落地作为重要政治责任。各地各部门要结合实际抓好中央重大改革措施的细化和落实,因地制宜,找准各自的突破口、试验田,盯住干、马上办、干到位,一环紧扣一环,决不容许大而化之、推诿扯皮、浑浑噩噩,更不容许借改革之名行部门、个人之私。“为山九仞,功亏一篑”,各地各部门不仅要重视改革施工方案质量,更要考核验收改革竣工结果,对通过的方案要查哨查铺,确保落实到位,以管用的制度确保中央政令畅通、决策落地生根。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