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法治精神深入人心

让法治精神深入人心

摘要:十八大报告提出: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即将召开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将进一步研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问题。这是第一次以“法治”为主题召开的中共中央全会。这次会议不仅要围绕依法治国的体系建设进行探讨,这次会议还要努力破解许多长期影响法治建设进程的具体问题。它的成果注定影响深远,它的开幕自然备受期待。

央视网消息(焦点访谈):法治,是现代国家政治文明最坚实的基础。党的十八大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确立为推进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对“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了重要部署。一个全、一个快,从时空两个维度上,对中国的法治建设提出了积极有为、协调均衡的跨越发展要求。两年过去了,中国法治进程取得了哪些成就呢?

以前有个电影《秋菊打官司》,主人公秋菊为了讨个说法,不惜挺着大肚子多次到乡里、县里去要理儿、打官司。最近,媒体报道湖南常德有个张秋菊,也是为了要个理儿,连续上访长达5年,现在已是精疲力竭。

据媒体报道,现实生活中的张秋菊,最近在他人的引导下终于向法院提起申诉。张秋菊说:“现在走到哪里,都说要走法律程序,找领导也没用了。”十八大以后,越来越多的“张秋菊”放弃去党政机关上访,改为向司法机关寻求帮助。中央政法委的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各地政法机关登记涉法涉诉上升38.5%,涉法涉诉事项受理率、立案率有了明显提高,群众到党政信访部门上访数量明显减少。上访群众的路径选择折射出社会法治环境的变化:以前,领导一句话,案件就可能发生180度的大转变;但现在,“找领导也没用了”,找的结果大多是“请依法处理”。法治权威正在逐步树立,法律正在成为公众信仰。

这两年,领导打招呼,写条子不大管用了,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正在悄然形成。“法无授权不可为”、“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这些明确的原则指导着全面深化改革的每一步进程。无论是涉法涉诉信访改革,还是放开“单独二孩”,无论是废止劳动教养制度,还是国务院大幅度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等,都要置于法律的监督之下。

国家行政学院法学部主任胡建淼表示:“习近平同志指出,凡属重大改革要与法有据,党中央也确立了这样一个指导思想,这意味着接下去的全面深化改革也必须在法治的轨道内进行,要发挥法治的引领和保障作用。”

十八届三中全会,党中央确立了“法治中国”建设的新目标,并围绕这一目标,确立“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的新路径。现在,政府讲法、领导守法,也带动了公众信法,越来越多的矛盾纠纷进入到司法程序。

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正在成为全社会化解矛盾的最有力武器。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之际,一组数据引人注目:截至2014年3月,我国现行有效法律242部,68部法律的制定或修改列入了本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立法规划中。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诸多领域,无法可依或者有法难依的现象正在逐渐减少,公众生活中的绝大多数问题都能在法律上得到明确的答复或裁判。

对于群众呼声较高的“司法公正”问题,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花了不小的篇幅来阐述,指出了司法改革的大方向,就是要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对群众反映强烈的不正之风,如“大盖帽,两头翘,吃完原告吃被告”等贪腐现象,中央坚持有腐必查、有贪必肃。中央还重点推进了一系列司法体制改革措施,比如说司法机关人财物的相对独立等,其目的就是要根治行政干涉司法、司法机关无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等顽疾。

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马怀德告诉记者:“三中全会所确立的司法改革的大方向就是提升司法公信力,维护司法权威,保障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到公平正义,这个大方向是大明确的。在具体的体制机制改革方面,也试图上解决以往司法机关存在的一些问题,所以说现在所推进的各项改革措施,尤其是司法公开措施,我认为它可以倒逼出一个司法公正。”

十八大报告提出: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即将召开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将进一步研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问题。这是第一次以“法治”为主题召开的中共中央全会。这次会议不仅要围绕依法治国的体系建设进行探讨,这次会议还要努力破解许多长期影响法治建设进程的具体问题。它的成果注定影响深远,它的开幕自然备受期待。

责任编辑:周艳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