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保障和改善民生,凝聚发展合力,构建和谐陕西。群众利益无小事,民生问题总关情。我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加快推进,民生保障和改善力度不断加大。为凝聚更多的民心、形成更大的改革合力,还要积极探索建立全省民生政策兜底线和不同利益群体财政托底持续机制,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今年上半年,我省坚持“两个80%”投入民生,民生支出占到财政支出的80.2%。60岁以上农村居民基础养老金由月均55元提高到60元;保障性安居工程开工40.94万套,在全国排名第4;全省乡镇建立食品安全监管和环境保护监管机构,赋予其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环保工作监管职责;出台《深化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实施意见》,公立医院改革全面推进,医疗救助“一站式”服务县级覆盖率达100%;全面推行县镇医疗服务一体化,在宝鸡、延安组建医疗集团和医疗联合体试点;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积极推广义务教育大学区制;全面启动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定期交流轮岗,全省公办学校全面推行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
全面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干部考核不唯GDP,激发干部活力,保护好青山绿水,建设美丽陕西。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要“淡化GDP考核体系,逐步摆脱长期存在的GDP与政绩挂钩的格局”。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关键要通过调整政绩考核标准来引导政府行为的转变。地方考核将不再简单地以GDP增速作为考核依据,宁可牺牲一些GDP,也要保护好青山绿水,呈现出经济发展类目标淡化、生态建设类目标加强的趋势。为处理好干部考核与科学发展的关系,使干部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在政府目标责任考核体系中,将加大环境保护考核力度。我省的经济发展在西北地区处于前列,但污染物排放的排名也处于前列。城市污染普遍严重,西安已名列全国十大污染城市。环境污染已成为人民群众关注的社会热点、焦点,也成为建设美丽陕西的主要障碍。建设美丽陕西,要以关中地区治污降霾为重点,建立污染防治区域联动机制。而省政府颁布的《陕西省“治污降霾·保卫蓝天”五年行动计划(2013-2017年)》,已为我省开展大气污染治理工作划定了“时间表”和“任务栏”。
全面深化改革就意味着要直面一系列重大的发展课题和难题,这就要求我们牢固树立进取意识、机遇意识和责任意识,以强烈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来探索与完成各种改革新课题,让“三个陕西”的梦想早日变为现实。
(作者单位:省社会科学院)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