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的社会形态”概念探源(2)

“经济的社会形态”概念探源(2)

从“社会的经济结构”到“经济的社会形态”

再回到“社会的经济结构”这个概念。很明显,它和 “经济的社会形态”并不是一回事,但二者之间存在一种转换和演变的关系。从更为宏观的角度来看,“经济的社会形态”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支柱之一。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组成部分,哲学唯物主义、唯物辩证法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在应用到人类社会的分析时,得到了一般“历史唯物主义”的对应原理,即社会存在及其结构、社会存在及其变化、社会意识及其各种形式。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认为,人类始终存在于一定的经济的社会形态中,不同经济的社会形态有空间上的并存关系和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关系。

历史唯物主义是以人类社会为对象的学说,自然就要用“社会结构”代替“经济结构”,而在《资本论》的编辑体系中,“形态”和“结构”基本是同义词,所以“社会结构”和“社会形态”也就是同义词了。《资本论》第二卷关于“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名目索引(《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六卷)就有不同的表述方式,例如第44页用的是 “社会结构”的表述: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结合的特殊方式和方法,使社会结构区分为各个不同的经济时期”;而第66页和第483页中的表述则分别是 “社会的经济历史类型”和“具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社会……它这种独特的历史的经济的性质”。但从《资本论》第一卷对“经济的社会形态”的详细论述可以看出,马克思在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这种特定的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同时,预设了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一部 “经济的社会形态的不断演 化 的 自 然史”这样一种观念。例如,他在第1版 《序言》中申明,他将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发展理解为一种自然史的过程;并在第7章 《剩余价值率》中指出,使各种经济的社会形态区别开来的,只是从直接生产者身上即劳动者身上榨取剩余劳动的形式。因此,《资本论》第一卷中蕴含着 “经济的社会形态的自然史”前提。当然,马克思在该卷中研究的显性对象是资本主义生产或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经济的社会形态”只是一个隐性的关键概念。

如前所述,历史唯物主义学说是以人类社会为对象的,“经济的社会形态”与“人类社会”两者还是有差别的。“经济的社会形态”概念表明,尽管人类社会除了经济结构还有其他各种结构和要素,但是马克思从经济结构入手来理解人类社会,清晰地展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必然性结果。从内容上讲,这是经济“决定”论;从方法上讲,这是一元论。这就对世界提供了统一的解释,对正确把握社会发展运动的规律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编译局)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