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体现着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底线思维、法治思维、系统思维等科学的思想方法,对许多问题的阐释,使我们透过现象,洞察本质。思维能力决定工作能力,思维方式决定行为方式。提高领导干部思维能力,正确运用这些思维方法观察事物、分析问题,才能不断增强领导工作的科学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第一,战略思维能力
要着力提升领导干部高瞻远瞩、统揽全局,善于把握事物发展总体趋势和方向的能力。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总是善于从全局角度、以长远眼光看问题,从整体上把握事物发展趋势和方向,体现出恢宏的战略思维。其一,高举改革开放旗帜。旗帜和道路历来是党和国家最具战略性全局性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我们都要高举改革开放的旗帜,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其二,改革开放是关键一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其三,牢固树立大局意识。领导干部要善于站在全局高度观察和处理问题,紧跟时代前进步伐,把握工作主动权。既抓住重点又统筹兼顾,既立足当前又放眼长远,既熟悉国情又把握世情。在重大原则问题上旗帜鲜明,态度明确,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中平心静气、静观其变,在制定方针政策时要谨慎从事、谋定而后动。
第二,历史思维能力
要着力提升领导干部以史为鉴、知古鉴今,善于运用历史眼光认识发展规律、把握前进方向、指导现实工作的能力。一是学史明智,学史明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形成、发展及其盛衰兴亡的真实记录,是前人的‘百科全书’,即前人各种知识、经验和智慧的总汇。”欲知大道,必先知史。二是披览前踪,鉴往开来。我们党在领导革命、建设、改革的进程中,一贯重视历史经验的借鉴和运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的回顾分析,关于改革开放前后两个三十年关系的精辟阐释,关于运用历史智慧推进反腐倡廉建设的思想观点,都体现了深邃的历史思维,给人以深刻启迪。三是研习历史,探索规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通过学习历史不断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要加强对党史国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和世界历史的学习,深刻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认清历史趋势,做好现实工作、更好走向未来。
第三,辩证思维能力
要着力提升领导干部正视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善于抓住关键、找准重点、洞察事物发展规律的能力。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处处体现着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是看问题要一分为二。只有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在改革中才能真正做到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二是抓工作分清主次。辩证思维要求我们根据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突出工作重点,抓住关键环节,明确主攻方向。三是透过表象探索规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认真回顾和深入总结改革开放的历程,更加深刻地认识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更加自觉地把握改革开放的规律性。要客观地而不是主观地、发展地而不是静止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普遍联系地而不是孤立地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第四,创新思维能力
要着力提高领导干部破除迷信、超越过时的陈规,善于因时制宜、知难而进、开拓创新的思维能力。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一是推进理论创新。理论创新对实践创新具有重大的先导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领导干部要有敢为人先的锐气,打破迷信经验、迷信本本、迷信权威的惯性思维,摒弃不合时宜的旧观念,以思想认识的新飞跃打开工作的新局面。二是推进实践创新。全面深化改革,关键要有新的谋划、新的举措。十八届三中全会描绘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蓝图、新愿景、新目标,汇集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思想、新论断、新举措。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生活从不眷顾因循守旧、满足现状者,从不等待不思进取、坐享其成者,而是将更多机遇留给善于和勇于创新的人们”。三是提高创新思维能力。领导干部要有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意志,有探索真知、求真务实的态度,为了创新创造而百折不挠、勇往直前,不断积累经验、取得改革发展的新成果。领导干部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于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才能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前景。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