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领导干部思维能力提高的七大方面(2)

解读领导干部思维能力提高的七大方面(2)

第五,底线思维能力

要着力提高领导干部客观地设定最低目标,立足最低点,争取最大期望值的积极思维能力。当前,我国的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一是提高底线思维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领导干部“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这样才能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要见微知著、未雨绸缪,把工作预案准备得更充分更周详,才能在工作中做到心中有数、处变不惊。二是把握改革的方向底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事业越前进越发展,新情况新问题就会越多,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就会越多,必须居安思危;改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是一个大国,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三是掌握各项改革的边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不深化改革不行,深化改革力度小了也不行。改革不要以偏概全,不要不明就里、大而化之。该中央统一部署的不要抢跑,该尽早推进的不要拖宕,该试点的不要仓促推开,该经过深入研究后再推进的不要急于求成,该得到法律授权的不要超前推进。

第六,法治思维能力

要着力提升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实现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对于领导干部而言:一是增强法治思维能力,加快形成五大体系。用法治观念夯实执政根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二是完善法治方式,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三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落实党的重大部署。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加强宪法的实施;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加强法治队伍建设,提高法治队伍的素质、能力和水平;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领导干部要努力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在法治轨道上推动各项工作。

第七,系统思维能力

要着力提升领导干部把握改革开放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思维能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坚持全面改革,在各项改革协同配合中推进。”一要把握改革开放的系统性。改革开放是一场全面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每一项改革都是全面深化改革的这一大系统中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组成部分,每一项改革都会对其他改革产生重要影响,要更加注重全面改革的系统性,才能使大系统与子系统良性互动,全面推进。二要把握改革开放的整体性。我们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方案,是因为要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仅仅依靠单个领域、单个层次的改革难以奏效,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要在加强顶层设计的前提下进行,加强顶层设计要在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的基础上来谋划。既要注重改革的整体性,也要鼓励大胆突破。三要把握改革开放的协同性。我们要深入研究各领域改革关联性和各项改革举措耦合性,使各项改革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在实际成效上相得益彰。促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相互促进,相互协同。

(作者系中共天津市委党校科研处处长、教授)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