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鸣:国际产业变革逼迫中国迈向中高端

王一鸣:国际产业变革逼迫中国迈向中高端

长安讲坛第261期日前召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副秘书长王一鸣发表了题为“在中高速增长阶段向中高端水平迈进”的主题演讲。王一鸣表示,随着要素结构变化,中国经济现在进入了中高速增长阶段。这个时候重要的是从数量扩张转向质量提升,努力推进制造业向中高端发展。要结合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的国际产业变革最新态势,找出制约中国创新驱动的主要因素,进而设计出激励创新制度。

增速减缓的根本原因是要素结构变化

王一鸣说,从中高速增长阶段向中高端水平迈进,是中国经济发展出现阶段性变化以后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经济增速的放缓的原因是什么?王一鸣说,经济都是有周期波动的,大家也通常用周期性因素去解释经济放缓。但是这一轮阶段性的增长变化,它有更深层次的因素,是周期性因素和结构性因素的相互叠加。而且通常在研究中都认为结构性因素在这一轮经济的下行中占据主导地位。而且这一轮既然是阶段性变化,就很难用短期的需求变化来完全解释,还一定有供给侧的因素。

从需求结构来看,最近几年外需、内需都在放慢,尤其是投资明显在放缓。从产业结构来看,制造业过去经历迅猛的扩张,现在由于内外需的变化,面临比较严重的产能过剩。它就会倒逼制造业的生产要素向其它部门流动,现在更多是向服务业流动,于是服务业进入扩张时期。服务业的特点是就业容量大,但是相对来说,平均劳动生产率要比制造业低,如果服务业的生产率没有明显提升的话,这种要素的流动在一个时期内也会带来减速。

最深层面的一个因素是要素结构在发生变化,最基本的要素结构是人口结构。中国人口结构的特征是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在减少,2012年减少了345万,2013年减少244万,结果人口抚养比也就从过去30年的下降转为逐渐提高。过去人口抚养比是逐步下降的,这叫做人口红利,对经济有明显的贡献。增长阶段的变化最重要的因素是潜在增长水平下降。这种潜在增长水平的下降跟劳动年龄人口的减少是直接关联的。最近几年中国老龄化的进程在明显加快,去年60岁以上的人口超过2亿人,现在按照比较保守的估算到2025年会超过3亿人,相当于美国的总人口。现在随着抚养比的提高,储蓄水平也开始逐渐向下调整,这意味着无论是劳动的投入还是资本的投入,它的增长速度都会相应放缓。

随着资本投入减少,劳动投入减少,经济增长很重要就是要依靠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来抵销要素投入增长的放缓。过去生产率的提升在相当程度上是依靠生产要素的跨部门转移,从低效率的部门向制造业和服务业转移,它的总体效率会提升。比如一个农业劳动力转移到制造业和服务业,它的产出会成倍增长,有人做过一些实证,大概是7倍,甚至更多。现在随着这种转移速率的下降,意味着通过要素跨部门转移推动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的速度放慢了,更需要靠技术创新、科技进步。

另外,中国现在还需要推进改革。由于这一轮改革涉及到深层的利益调整,所以它的效益的释放也需要一个过程。

还要看到,在传统的经济研究里面一般不会着重讲外部性,但是现在外部性越来越重要,尤其是资源、环境的约束在持续强化。

所以,我们说经济增长正在发生一个阶段性的调整,这种调整有人叫次高速,更多的叫中高速。我们正在进入这样一个阶段,它跟中国潜在增长水平的下降也是基本吻合的。

速度下一个台阶 质量要上一个台阶

经济增速放缓怎么看?王一鸣认为,总体说是符合规律的。中国不可能永远高速增长,就像一个人的发育一样,不能永远都长个,到了一定阶段其它的器官也会发育,人的整体质量会改善。中国现在也在转向这个阶段,要从数量扩张转向质量的提升。而中国的这个转变中是有自己的特点的。

首先,从态势上看,中国的这种增长放缓是有独特性的。因为几乎所有的高速增长经济体到了第四个10年,增速都在4%以下。中国已经改革开放36年了,还有7.5%左右的增长率。实证显示,人均7000国际元到11000国际元是一个经济体降速的高概率区间,速度有明显变化。按照王一鸣他们建立的麦迪逊数据库,2010年中国人均GDP达到7371国际元,按预测2015年将超过11000国际元,所以中国也处在减速的高概率区间。

二是这种增速的放缓有的具有突变性,也有一部分具有渐变式特征,中国的增速放缓更多地接近于后者。中国潜在增长水平是下降的,以后也肯定还会下降。但是中国的内需市场还没有完全释放,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随着内需市场的扩展会部分替代投资增长的放缓。近些年中国的居民收入水平在明显提高,中等收入群体迅速扩大,消费的贡献相对于投资有提升,中国正在成为全球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消费市场。而且未来中国劳动力数量增长的放缓,也带来了人力资本提升的空间。中国每年毕业700万大学生,这个规模比欧洲很多国家的总人口还多,这会成为未来经济增长新的源泉。

三是中国的研发投入也在迅速增加。去年已经超过10000亿元,研发占GDP的比重达到2.09%,比当年英国研发占GDP的比重还高。

四是中国城市化的潜力和空间还很大。名义的城市化率只有53.7%,现在提出要解决1亿人的落户问题。

五是区域回旋空间较大。

还有一个是深化改革对经济增长会有促进作用。

王一鸣认为,这个时候,经济要想持续增长,一定要转换方式,从过去追求高速增长转向追求高效的增长。它的路径会跟以前不一样,速度下一个台阶符合一般的变化规律,但是质量要上一台阶,核心的内涵就是生产率要有明显提升。只要生产率提升,即便速度放缓了,企业的盈利能力能够有提升,企业的盈利水平就不会随着速度的放缓明显下降。企业盈利了,政府财政收入就能稳定增长,就业随着服务业的扩张也会容量扩大,这样民生就可以改善。速度放缓一点的话,环境的压力还可以大大减缓。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