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共建面向未来的亚太伙伴关系”这一主题,2014年APEC北京会议锁定三大重要议题: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经济创新发展、改革与增长;加强全方位基础设施与互联互通建设,旨在重塑亚太发展的新格局。在全球经济复苏缓慢的背景下,诸多国际组织和智库都预测亚太将是未来最重要的增长点。但是,它的深度合作与融合始终是一个长期热议又缺乏信心的命题。此次APEC北京会议的意义就在于:以前瞻性的角度、落实性的决议重树亚太合作的信心。
共识是亚太合作潜力无限
近两三年,亚太经济一体化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首先是很多高标准的重要的双边、多边自贸区谈判不断取得突破,如中国新西兰、美韩、日澳、韩澳、中韩、中日韩等;其次,TPP的扩围和实质性谈判的迅速推进,目前已经完成70%的谈判内容,谈判框架和内容、目标十分明确;三是RCEP谈判启动,将覆盖重要的亚洲大国,包括中日韩新澳印。
这些已经完成和正在进行的谈判,都反映出亚太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强烈势头。依此势头,亚太经济圈会成为全球最重要的贸易、投资集散地。如果TPP和RCEP达成,亚太经济圈未来的增长势头将引领世界。值得关注的是,这两项分别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引领的区域一体化协议,并不能完全覆盖整个亚太经济圈,相对来说APEC应当是更广泛的具有历史优势的亚太论坛。
当前的世界经济形势是美国缓慢复苏,欧洲仍显艰难,非洲引擎未起,只有亚太这个广袤的市场蕴藏着无限的商机。但是亚太各成员发展程度存在巨大的不同,另外历史与政治的原因始终是横亘在合作道路上的阻碍。这也是为什么历届APEC总是能发布很多指导性的宣言,但最终都苦于没有约束力,无法具体落实。较之欧洲与北美,亚太一体化落后甚远,这并不利于亚太区域自身的资源整合和进一步提升。
关键是操作性和前瞻性
此次APEC北京会议有两大关注点,其意义非同寻常:一是亚洲基础设施开发银行;二是亚太自由贸易区协定。亚洲基础设施开发银行着眼亚洲各国发展最迫切的需求,强调共建互通互联的基础。而亚太自由贸易区希望将中国、美国、俄罗斯等大国全部纳入统一谈判的平台,建造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自由贸易区。这两项倡议都不仅是出于互利共赢,更触及亚太合作的根本。
据亚洲开发银行预测,2010年到2020年10年间,亚太区域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投入8万亿美元,而亚洲开发银行每年提供的基础设施项目贷款仅为100亿美元。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成立将弥补现有世界金融体系在亚洲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上的缺口。10月24日,中国、印度、新加坡等21个首批意向创始成员国的财长和授权代表签署了备忘录,标志着酝酿一年多的亚投行正式启动。更进一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又宣布,中国将出资400亿美元成立丝路基金,为“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资源开发、产业和金融合作等与互联互通有关项目提供投融资支持。
另一方面,为APEC第22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做准备的部长级会议11月8日就《亚太经合组织推动实现亚太自贸区北京路线图》达成共识,同意启动实现亚太自贸区有关问题的联合战略研究,全面系统地推进亚太自贸区进程。依据北京路线图,一个跨越太平洋、涵盖世界前三大经济体、占全球GDP57%、贸易额46%、人口40%的自由贸易区的建设有望从愿景变为现实。
这两项倡议之所以意义非凡,在于:一是充分考虑了亚太的当前实际需要;二是具有高度的远见和魄力;三是保证了可操作性和现实性;四是涵盖亚太所有国家;五是得到了核心国家尤其是中国的强力推动和主动贡献。经济合作是亚太未来稳定和繁荣的根基,而亚太的增长将是世界经济未来增长的根基。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