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11”:数据、存在感与质量谁在狂欢

“双11”:数据、存在感与质量谁在狂欢

今年的“双11”购物节,仅仅是阿里巴巴全天的成交金额就达571亿元,其中在移动端交易额达到243亿元,物流订单2.78亿,总共有217个国家和地区被点亮。诞生的不仅是新的网上零售交易纪录、全球移动电商平台单日交易的历史新高,实际上也正从阿里扩散到全电商平台,从单一的电商营销日,变为全球消费者的购物狂欢节。

一个阿里一天的交易额,就超过了中国日均社会消费品的零售额,这毫无疑问是一个奇迹。这一数据的背后,确实有很多是值得思考总结的,比如电商相比与实体店更低的边际成本、移动电商的未来趋势、中国的社会的消费潜力等。但是,中国1-9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数据,同比增长只有12%,而阿里今年的“双11”同比几乎翻番了;分月同比增长速度在5月份达到12.5%的峰值之后就一直在下降,这说明“双11”的购物狂欢只是集聚几个月的激情在一刻释放而已。那么,这种狂欢还有多少新的空间呢?还能持续多久?

也许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所以马云在11日呼吁,“减税是今天中国最需要做的事情”。同天,财政部公布三季度税收分析数据显示,个人所得税前三季度实现5697亿元,同比增长12.4%,不仅相较全部税收7.4%的速度要高,而且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月同比增速也要高。如果这种趋势与结构不变,未来的“双11”就可能只是温水煮青蛙了,只能是挖掘6亿农村市场的潜力了,亮眼的数据对“消费”这架“马车”实无本质意义。

“双11”只有两种人,“一种是购物的人,一种是疯狂购物的人”。为何如此?这与阿里聪明地将被戏称为“光棍节”的“双11”与购物狂欢联系在一起是密切相关的,因为它将商家独自的促销活动,变成了与消费者共同完成的“节日”。谁没在“双11”购物,谁就没有过节。现在的网民主体,是80后、90后,随着他们逐渐进入社会中心,过去以他们为中心的存在感正在遭遇危机。“双11”的狂欢,在很大程度上,正是他们在刷一种存在感而已。

存在感的满足,显然不只有购物一种途径。如果这种存在感的质量越来越好,人们“刷”的激情才能保持。然而,目前的“双11”显然还有很多令人不满的地方,比如很多商家是以疯狂清库存为主,而非以当季新品为主导;价格注水的现象依然存在;好东西总是抢不到的被骗感……互联网经济,是更强调体验的经济。随着人们消费理性的增加,不仅不解决“痛点”,还在上面撒把盐,“冲动一时,后悔半年”,久而久之,恐怕也只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谁的“双11”,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双11”?这是我们必须要思考的问题。自从有了“双11”,“双11” 过后,几乎所有的电商网站流量下滑,要进入一周至半个月的沉寂、恢复期,这是不是一种警讯呢?消费者终将趋于理性,如果“双11”不尽快从目前不注重质量的刷存在感、刷数据进入提升用户体验的比拼,电商会否走上传统商业每天打折依旧无法振奋人心的老路呢?阿里的数据,最终是会不断被刷新、还是作为一个历史记录呢?(郭文婧)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