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组织部最新党内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2月31日,中国共产党党员总数为10027.1万名,比2023年底净增108.6万名,增幅为1.1%。中国共产党党员队伍规模跨越“亿”级门槛,不仅标志着党员队伍建设迈入崭新阶段,而且队伍所汇聚的磅礴力量,有力彰显了党的先进性、强大吸引力与旺盛生命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力量和作用,既取决于党员数量,更取决于党员质量”。数量是力量的载体,质量是力量的灵魂;规模构筑了宏伟根基,质量擎起了事业高度。
1.质量优先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建党铁律
在创建人类历史上首个马克思主义政党组织——共产主义者同盟时,马克思、恩格斯就将铁的纪律熔铸于盟章之中。他们不仅为盟员设定了七项必备条件,更以不容妥协的姿态宣告:“盟员如果不能遵守这些条件即行开除。”之后在领导第一国际时,马克思更将刚性标准刻入章程之中,强调“每一支部应对接受的会员的品行负责”,从盟员筛选到组织监管的闭环质量管理,深植在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组织基因里。列宁在苏俄国内战争最危急的时期,依然旗帜鲜明地指出:“徒有其名的党员,就是白给,我们也不要。”在制定党章时,他坚决主张“不让一个空谈家有权利和机会当党员”,不仅严把入党关口,更在入党后强化组织管理,要求党员必须加入党的一个组织,唯有如此,才能锻造出一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肩负起伟大的历史使命。毛泽东同志确立“思想建党”原则,要求党员不仅在组织上入党,更要在思想上入党。通过“支部建在连上”,将党的组织触角深深扎根于战斗一线,扭转了党员管理“悬浮化”问题,使其落地生根、融入日常。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员是党的肌体的细胞。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要靠千千万万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来体现,党的执政使命要靠千千万万党员卓有成效的工作来完成,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必须落实到党员队伍的管理中去”。这些重要论述共同铸就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党员队伍建设的核心原则:马克思主义政党作为群众性政党,需要以一定规模覆盖各个领域,体现其广泛的代表性,数量是政党生存发展的必要基础,质量则是政党立于不败之地、完成历史使命的根本保障。
今天,中国共产党党员数量过亿,既是党心民心所向的辉煌里程碑,更是新征程上锻造更强先锋队的新起点。我们既要珍视这一规模所蕴含的深厚根基与磅礴伟力,更要永葆“赶考”的清醒与坚定,将党员质量作为事业的压舱石。唯有如此,拥有过亿先进分子的中国共产党,才能以磅礴伟力持续激发无与伦比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昂首引领中国式现代化巨轮破浪前行,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更大胜利。
2.规模彰显内在吸引力与质量底色
2013年初,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按照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发挥作用的总要求”,“努力建设一支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纪律严明、作用突出的党员队伍”,为新时代党员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如今,中国共产党过亿党员的规模,深刻印证了党的纲领、宗旨、路线方针深得人心,其组织肌体展现出强大的向心力与时代感召力。这一规模本身就是新时代党员队伍整体质量不断提升的生动写照。
严把入口关。2013至2024年,全国年均申请入党人数2062.7万名,年均发展党员237.7万名,8.7:1的筛选率背后是宁缺毋滥的坚定决心,也是党永不褪色的纯度保障。为杜绝动机不纯、企图利用党员身份谋取私利的人混入党内,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确保政治合格”。各级党组织结合实际,探索建立政审联审制度,制定完善负面清单,确保新发展党员政治合格、质量过硬。层层筛选与长期考察机制从源头上为党员队伍质量筑起了堤坝。
持续优化结构。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目光投向青年、投向未来。党的十八大以来,35岁及以下青年在新发展党员中占比每年均超80%,源源不断的青春血液让百年大党生机勃发。党员队伍知识化、专业化水平持续提升,大专及以上学历党员占比自2019年起已超50%。尤其是在总量控制的前提下,来自生产、工作一线的党员在新发展党员数量中的占比不断上升,已连续八年超过50%,这与西方一些政党党员作用边缘化、组织空心化的困境形成鲜明对比。中国共产党将根系深扎人民沃土,以一线党员为纽带,既破除长期执政可能滋生的精英化倾向,更使党的旗帜飘扬在治国理政的各条战线上,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
切实发挥作用。在脱贫攻坚、疫情防控、抗洪抢险等战场上,千百万党员高喊“我是党员我先上”,以血肉之躯筑起钢铁长城,用无私奉献诠释忠诚信仰。在科技创新的前沿阵地,党员突击队向“卡脖子”技术发起冲锋,堡垒前移、尖兵突进,在科技高地上打开突破口,插上自主创新的旗帜。在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广大党员化身“贴心人”,听民意、解民忧、纾民困,把党的温暖化作一件件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实事。正是身边的、点滴的先进性,汇聚成中国共产党强大的向心力,吸引亿万人民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党员规模的蓬勃壮大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趋势。
3.在巩固规模优势中持续提升质量伟力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如何正确处理党员数量与质量的关系,优化结构,提高质量,是需要深入研究的一个时代课题。尤其当下党员规模达到历史新高,对党员的教育管理监督提出更高要求。必须深刻认识到,规模优势不能自动转化为质量优势,唯有常抓不懈、久久为功,方能将数量势能转化为无坚不摧的实践伟力。
强化教育管理。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确保全党在复杂斗争中始终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以落实《全国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规划(2024—2028年)》为牵引,严格遵守《中国共产党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条例》规定,突出党性教育和政治理论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充分发挥党校主阵地作用,健全常态化培训特别是基本培训机制,推动优质培训资源直达基层一线。同时,严格规范支部日常教育管理,通过落实“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组织生活制度,推动党员不断强化党性锻炼。借助新媒体,创新线上教育手段,精准推送教育内容。建立智慧党建系统,实现党员教育线上开展、党组织活动网上管理、党员和党组织数据智能统计分析等功能,促进党员教育管理的精细化、精准化和便利化。
严明组织纪律。以党的自我革命精神,持之以恒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引导党员遵守党章党规党纪。深入推进纪律教育常态化长效化,为党员行为划出清晰红线,立起带电高压线,确保党员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发挥支部管到人头的特点,建立落实党员思想动态分析制度,有效开展谈心谈话,准确掌握问题隐患,做到早发现、早提醒、早监督。及时发现不符合党员标准者,按规定严格执行限期改正、劝退、除名等组织处置。对道德败坏、腐化变质者,坚持零容忍,坚决清除出党并依法严惩,以雷霆手段捍卫党员队伍的纯洁性。
突出实践历练。推动党员在改革发展主战场、服务群众最前沿担当作为、砥砺品质,使先锋模范作用在时代发展中持续闪耀。不断深化“揭榜挂帅”机制,在关键领域设立党员责任区、党员示范岗、党员突击队、党员服务队等,推动党员亮身份、扛重担、当先锋,以实干实绩彰显党员先进本色。持续推进“双报到”制度,组织党员沉入社区网格、田间地头,化身“红管家”解纠纷、“农技轻骑兵”传技能。用脚板丈量民情温度,以汗水破解急难愁盼,在老旧小区改造、特色产业帮扶等实事中提升群众工作本领,践行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作者:郑琦,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统一战线教研部教授)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