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暗访”变“明察”的尴尬如何解(2)

【案例】“暗访”变“明察”的尴尬如何解(2)

今年9月,河南新郑市政府有关部门的办公室黑板上公然写着:省纪委已来我市暗访,加强上班纪律。去年1月,某报纸甚至刊登了题为《距国家暗访组来检查只有98天》的消息,文中写道“现在距离国家暗访组来检查时间只有98天,我们要行动起来、紧张起来”。

出现如此低级的暗访警示通知,除了一时“疏忽”,恐怕也与长期以来暗访“不暗”的现实局面有关,以至于有关人员对其习以为常,早已忘记了暗访的应有之义,更忘记了通知“暗访”的滑稽。

暗访,就是在被调查人不知情的情况下了解真相。但暗访变明察,助长了阳奉阴违的违规违法行为。暗访成为走过场,只能损害政府的公信力,让老百姓寒心、失望。

终结“暗访变明察”的戏码,需要捉出“内鬼”,严惩不贷。更需要相关人员真正树立起遵纪守法的自觉意识。如果只是一时整改,不动真碰硬,不建起长效机制,则参与者就无法彻底摆脱心照不宣、逢场作戏的“习惯”。而类似这般老掉牙的戏码,恐怕就难免换个时间换一拨“演员”从头来过,甚至越演越歪,越演越邪。

暗访变明察,谁之过?

据悉,今年7月7日,中央第八巡视组向河南省反馈巡视情况时曾指出,河南有些地方在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方面,享乐主义风气仍然存在,会风文风转变不到位,官僚主义现象时有发生。毫无疑问,在中央巡视组督导下,才有了此次河南纪委的暗访行动。而暗访的目的正是为了落实中央“八条禁令”和省、市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有关规定,通过暗访行动抓几个违反八项规定精神的典型,并严厉问责,全省通报,以便力促进干部思想作风的真正转变。

河南省纪委的此次“暗访”行动,事有蹊跷,暴露了诸多问题。一是暗访何以被广而告之,究竟是走漏了风声,还是官场作秀,造一个暗访的成功案例?二是“加强上班纪律”的通知似乎暗示着该部门平常上班纪律不怎的,现在有暗访组来,一定要打起精神给暗访组一个好印象。三是在这种广而告之的暗访行动之后,也许又将恢复暗访之前的慵懒散工作状态。试想,这种暗访有意义吗?能发现真实的问题吗?能起到整顿工作作风的作用吗?

在去年1月的中纪委全会上说,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作风是否确实好转,要以人民满意为标准,要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抓下去,善始善终、善做善成,防止虎头蛇尾。也正是为了达到此种目标,而有了“八项规定”精神和走群众路线活动。每一个阶层,每一个部门,都要正视问题,认真、踏实走好群众路线,整顿四风,而不是走过场作秀,暗访变明察只能给人留下笑柄,让老百姓寒心,让老百姓失望。

“暗访”变“明察”谁是真正的“内鬼”?

暗访组行程、车牌企业悉数获知,暗访变成“明察”谁走漏了风声?

首先是环保部有公开的“内鬼”。早在一个多月前,环保部就在媒体上大张旗鼓地对2014年冬季大气污染防治督查工作进行了宣传。环保部有关人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就把检查的方式、“暗访”的范围、行程、手段等透露给了媒体。比如说,“本次督查将采取先期暗访、后期明察,以及无人机巡查与地面核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并且不定时间、不打招呼、不听汇报、直奔现场、直接督查、直接曝光。对发现的环境违法问题,将反馈当地政府并督促依法严肃处理。对严重违法问题,将予以挂牌督办”。甚至把暗访组到了哪里都透露了出来,比如在10月中旬的时候,环保部有关人员对媒体说,“目前,对天津、河北、山西、山东、河南等省(市)重点区域的无人机巡查工作正在进行中”。显然,这样的“暗访”变成了“明察”,环保部有推卸不掉的责任。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