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治理视域下的现代党群关系

建立治理视域下的现代党群关系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体会

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指出,通过活动,广大党员、干部精神上补了“钙”,进一步认识到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各级干部无论职位高低都是人民公仆、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进一步增进了同群众的感情、拉近了同群众的距离,增强了同群众一块过、一块苦、一块干的自觉性;进一步掌握了贯彻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看到了在联系服务群众中的差距,增强了做好群众工作的本领。

党工作的目标、力量和方法问题,既是实现党自身现代化转型的首要问题,又是在民主与法制条件下建立现代党群关系的核心问题。没有党的现代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缺乏头脑和心脏。没有党群关系的现代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缺乏条件和力量。党的现代化转型问题,表面上是党的现代政治空间和执政技术的塑造问题,实质上却是现代化条件下党与群众的相处之道问题,或者说是党与群众在民主与法制框架内如何互动的问题,是如何建立治理视域下的现代党群关系问题。

现代党群关系的自觉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及时调整和扩充新时期国家改革的目标,是我们党政治上有作为、有能力的表现,说明我们的体制、机制与中国社会动态的发展变化之间在相互激励与相互促进上是富有效率的。随着中国35年改革裂变,市场与社会力量大幅增长,民众思想解放与民主要求日益上升,生态保护与经济修复压力愈加凸显,民众对廉洁政治与廉洁政府的要求日益自觉,要解决这些发展过程中的深层次问题,单纯依靠国家层面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我们党全方位地动员国家、社会、市场几方面的力量,改变以往强势政府单一主导的发展模式,逐渐向国家、社会、市场共同参与和多元合作发展模式转型。在传统发展模式中,国家政府永远处在主导地位,社会和市场常常被作为工作和执政对象存在,这种主客二元的发展逻辑必然带来对立和紧张,与实现国家现代化的一元发展目标之间必然存在冲突。我们追求的现代化是国家、社会、市场等要素的全面现代化。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新的改革目标,既是我们党对现代化内涵的全面拓宽和自觉,又是我们党从执政与发展的角度对中国社会变化作出的及时关切和有效应对。

国家现代化,就是国家内部结构和关系的现代化。国家与社会、国家与市场的结构和关系是由执政党的执政结构和执政方式所决定的,其本质是党代表人民执掌国家政权、处理和人民的关系。因此,处理国家与社会、国家与市场的关系,就是处理党和社会与市场行为主体的人民群众的关系。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国家内部公共权力和人民群众之间的体制结构、法律结构和文化结构的现代化,是代表人民执掌国家公共权力的党和代表自己在社会领域和市场领域活动的人民群众之间关系的现代化,也就是传统语境下党群关系、干群关系的现代化。由此可见,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仅是国家公共权力自身结构的优化和科学使用问题,更是执政党与人民群众关系的现代转型问题。

现代化条件下的党群、干群关系,与传统环境下的党群、干群关系理应不同。传统条件下的党群、干群关系,侧重强调的是历史的选择性、革命的生成性和政治情感的伦理性,这些特性结合起来就足以构筑党执政的强大政治基础和社会基础。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任何一种历史特性和政治资源都是有保质期的,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方位和时空条件下发挥作用的,一旦历史方位和时空条件发生位移,那么这种作用就开始逐步衰减。马克思主义强调一切都是发展变化的,主张一切从实际出发。客观来讲,党的政治基础和社会基础这个最大的实际与过去相比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这就要求党与社会、党与群众的关系,也要放置到新的政治空间去重新考量和维护,也就是党群、干群关系的现代化转型,即实现党群、干群关系的民主化、法制化和制度化。转型的本质是对党的政治基础和逻辑的再造与更新,用现代政治的民主选择性、法治强制性和制度规范性,去承转和接续历史的选择性、革命的生成性和政治情感的伦理性。实现这种转换既是党的政治现代化的内在机制和逻辑,又是党与人民群众在现代政治框架内重新完成认同与选择的现实路径。这种现代党群关系的自觉,不仅关乎党的执政安全问题,而且直接决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能否实现和如何实现的问题。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张少华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