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是传统增长稳态向新的增长稳态的转换过程,是经济结构重构和发展动力重塑的过程。在新常态下,经济发展将呈现诸多与以往不同的阶段性特征。
经济增长内涵和质量发生变化。从过去10%左右的高速增长转向7%—8%的中高速增长,是新常态的基本特征。2012年、2013年中国经济增速都为7.7%,2014年预计在7.5%左右,都处在7%—8%的中高速增长区间。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增速还将随潜在增长率下降而回落,增长区间也会相应调整。经济减速换挡难以避免,但更重要的是,每一个百分点增量的含义已有不同,比如2013年的经济增量已大致相当于1994年的经济总量,而且增长的内涵和质量也将发生变化。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的那样,我们需要的,是实实在在没有水分的增长,是更加健康、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
结构优化,服务业等占比递增。与过去追赶阶段制造业产能迅猛扩张不同,进入新常态的中国经济,制造业面临消化过剩产能的巨大压力,产业规模扩张空间明显缩小。与此同时,教育、文化、医疗、旅游、养老等服务业发展加快。2013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升到46.1%,首次超过第二产业。2014年上半年,服务业占比上升到46.6%,高于第二产业0.6个百分点。与此同时,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等新兴产业迅速崛起,在经济总量中的份额不断上升。
动力更替,消费和科技进步贡献提高。进入新常态,随着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加快,中等收入群体扩大,消费逐步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投资和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减弱。2012年和2013年最终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55.1%和50%,2014年上半年为54.4%。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驱动作用增强。2013年研发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首次突破2%,近年来专利申请数量和增长速度明显提升,新的增长动力正在孕育壮大。
改革深化,市场机制与市场主体作用增强。进入新常态,随着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靠资源和要素高强度投入驱动为主,逐步转向提高效率和创新驱动为主,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正在深化改革中进行调整。效率主要来自于要素自由流动和资源优化配置,创新需要市场充分竞争和千千万万市场主体在试错中找到方向,这就要求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机制和市场主体的作用。
开放水平和国际竞争能力提升。进入新常态,“走出去”规模不断扩大,对外直接投资将逐步逼近甚或超过引进来的外商直接投资规模,在全球范围配置资源成为对外开放的显著特征。与此同时,传统的低成本竞争优势减弱,在中低端领域面临成本更低的新兴经济体追赶竞争,而在中高端领域,市场份额的扩大将遭遇发达国家架构新的投资贸易规则的制约,呈现“后有追兵”、“前有围堵”的态势,将倒逼我们加快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
生态环境和潜在风险显性化压力增大。如果说,在过去高增长常态下,资源环境的回旋余地还比较大的话,那么进入新常态,经济规模继续扩大和能源资源消耗增加,资源环境的硬约束和刚性压力将逐步强化。在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财政收入和企业利润增幅回落,产能过剩行业、地方融资平台、房地产和金融领域的潜在风险就会“水落石出”,各种矛盾和风险挑战将明显增多。
综上所述,进入新常态,原有增长动力开始减弱,新的增长动力尚在孕育和形成之中。但随着新旧力量的此消彼长,新的增长点将不断涌现。只要我们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创新,为重塑增长动力创造良好环境,这些新的增长点就会汇聚成更加强劲的发展动力。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