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呲必中国”当是对理性敲响警钟

“呲必中国”当是对理性敲响警钟

11月14日上午,《辽宁日报》头版公告并在4版整版刊发公开信《老师,请不要这样讲中国》。公开信源自于10月21日,一位大学生在辽宁日报官方微信的留言,引起了编辑部的注意。为此,报社采编在省内外几大高校中进行了两个多月的调查,并用了半个月的时间,在高校比较集中的城市听了将近100堂大学专业课。公开信中指出,“呲必中国”的现象也一定程度存在,有的还很过分,必须引起教育界的警觉和重视。

“呲必中国”指的是一提到中国,就会想到其负面的形象,禁不住对其进行一阵猛批,相反则高度赞扬外国的一切,似乎外国的都比中国好,比中国先进。比如,谈起“中国式过马路”,有人就会说国民素质的低下,反而引以为傲的是外国人在过马路时的井然有序。难道真的是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当然不是。即使是在发达国家,同样存在不文明的行为,同样有素质低的市民,不要以偏概全,犯了一刀切的毛病。

“呲必中国”的现象为何主要集中于大学课堂?大学不同于小学、中学,它拥有更为宽松的畅谈氛围,拥有更加广阔的认知思维,它不再是单纯的“传道授业解惑”,它鼓励大众的智慧荟萃,它更加注重个人精神的塑造,人格的培养。蔡元培在谈“大学观”的时候提出:大学应有着丰富的精神内涵,其中包括科学精神,就是教学研究要以“求真理”为基本要旨,要有批判意识和独立意识,不可盲从迷信。特别是大学教师,他们在教学当中,更应该有着批判、求真、理性的意识。然而“呲必中国”,罔顾客观事实、缺失基本科学精神的内容讲授,根本不是“大学精神”所倡导,而是断章取义、盲目抹黑,与“求真理”“存理性”这一观念背道而驰。

作为教师,本身就带有双重身份:一个是作为独立的个人,一个是具有社会属性的社会人。教师本人所持有的价值观引导着他对外在事物的评价,然而这个小我的社会认知,可以凭借其社会身份,将自我的意识向他人输送。因此,在大学这个课堂中,教师的一言一行就可以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感染。在课堂上,教师将负面情绪发泄出来,不顾事实而一味地抹黑,在面对学生时,是否意识到自己是荼毒学生认知的始作俑者?

不可否认的是,当前中国社会确实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甚至是遗留多年,无法逃避的。但是,在直面这些问题时,我们需要的是摆正心态,以一个客观的眼光来看待。对任何价值评判,都需要建立在坚实的事实基础上。当下社会个体在认知方面存在的一个弊病,就是凭借以往的惯性思维,对任何事物的评判进行简单地标签贯之,而这就容易导致以一概全。国家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向前奔腾。如今,发展之失、管理之弊逐步显现,然而,我们在当下可以做的是承认错误,积极为发展建言献策,把陋习摆开来谈,让大家为发展共同畅谈,实现一种严谨的思索方式。

大学课堂从小处谈去,它是一个授课的地方;从大处谈去,它是一个公共的空间。其中的每一个个体在发言之时,都应该考虑到个人之外还有社会,私人领地之外敬畏公共空间。不能只顾自己忘记他人,不要一味地进行自我情绪宣泄,而忘记他人的感受。大学教师面对的是学生,当他们把负面情绪都传递到学生身上时,只会造成学生对未来失望,对国家失望。不管是“呲必中国”还是“赞必中国”,首要的前提还是理性。特别是在新时期,各种新事物催生,各种新问题层出不穷、错综复杂,凡事都需要多方面思考,多角度转换,多层面衡量。多一点理性,少一点偏执,才能化解社会的栓塞,才能实现一个健康有序的现代化社会。“呲必中国”,当从此出发,以大学课堂为契机,敲响每一位社会成员理性的警钟。

(作者单位:重庆市璧山区青杠街道办事处)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