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公众诉求为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记者:如今,不少公众已形成互联网思维,而我们一些党政工作者本身的思维某种程度上还处于“前互联网时代”,因此出现了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雷人雷语”。那么,政府应该如何更好地运用互联网思维做好工作?
唐永进:必须善于运用互联网思维来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第一,内容为王:提供有价值的思想观点。不断发展变化的传播手段和方式,增加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难度。基于这种海量信息、无序传播的特点,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与时俱进,把正确的政治立场、客观的政治评价灌注于不断产生的网络政治信息之中,引导人们接受有价值的思想、有立场的观点。第二,以人为本:注重感情诉求和过程体验。要鼓励人们参与政治生活,表达政治诉求,把政治参与作为进行公民教育的主要途径。同时,注重提高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质量和水平,注重满足他们的情感诉求,注重提高他们的参与满足感,由此,使人们正确把握和对待政治。那种把人民群众拒于政治大门之外,然后再跟他们“讲政治”的做法,已经难以满足形势的要求了。第三,把握规律:提高对互联网的掌控能力。针对互联网条件下传播主体和信息源头增多,传播内容和传播形态日益多样化的特点,要提高掌控媒体格局的能力。针对互联网传播交互性、参与性强的特点,要准确把握不同受众群体的心理特点和接受习惯,探索平等交流、协商对话的教育引导新方法,做到亲切自然,润物无声,潜移默化,春风化雨。针对网络舆论与社会现实联系日益紧密的特点,坚持做到有效引导舆论与妥善解决实际问题有机结合。
记者:如何更好地将互联网思维推广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唐永进:互联网思维的核心是“随时应用户而改变”,当今社会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权利发生了转变,消费者已经反客为主,我们正在迎来消费平等、消费民主、消费自由的消费者主权时代。当今社会借助互联网带来的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理念和技术手段,当下四川乃至全国的农业、工业、服务业乃至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都必须形成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全新发展模式。运用互联网思维,农业、工业、服务业链条上的研发、生产、物流、市场、销售、售后服务等环节,都应该而且必须顺应消费者需求而变;运用互联网思维,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都应该而且必须摒弃自己的垄断和强势,以消费者为事业的出发点和归宿,才能赢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记者:根据四川的实际,我们目前可以从哪些方面着手,运用互联网思维寻求突破?
唐永进:这样的突破口非常多。譬如,四川农业至今大部分仍然保持个体、小规模经营的模式,这种传统落后的经营模式,限制了整个产业发展,降低了农业产业的经济效益。立足农业产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和未来发展趋势,可以运用互联网思维,快速推动四川农业产业进入大数据时代。农业大数据平台实际上是一个提供农产品供求信息的服务者,通过其带动,整个农产品市场就会有机联系农产品生产者和消费者,促进农业产业高效运作。
再如,2013年中国网络零售市场交易规模达18851亿元,较2012年同比增长42.8%,已占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8.04%。因此,四川传统商业中那些同质化的功能性的产品将越来越没有竞争力,取而代之的是个性化的产品。在此背景下,四川商业企业应该而且必须实现线下与线上有机结合,价格同步;整合推送个性化体验的产品。
又譬如,互联网思维已经并正在促使四川乃至全国实现优质文化、教育、科技资源的共享,改变文化、教育、科技领域的价值取向和运作模式,摒弃那些批量化、同质化的产业、产品、服务,转变为对个性化、优质化的产业、产品、服务的全面认可和挖掘。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