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鞍钢:如何理解“两只手”优于“一只手” (2)

胡鞍钢:如何理解“两只手”优于“一只手” (2)

认识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历史过程

第一个阶段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直到1978年。这一时期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实行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党和国家也在实践中意识到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并多次对其进行改革,不断调整计划与市场关系,它们之间的边界不断发生变化。

新中国成立前后,毛泽东、刘少奇等都提出新民主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经济。②毛泽东明确反对搞自由贸易、自由竞争。③1948年10月至12月,刘少奇指出,新民主主义经济之所以不同于普通的资本主义经济,在于新民主主义国民经济应该在某种程度上具有组织性与计划性。他认为要将国家的一切经济命脉,如大工业、大运输业、大商业及银行、信贷机关与对外贸易等,均掌握在国家手中,以实行国民经济的组织性与计划性。同时,他还提出要限制计划经济的范围。④这是一个“大计划、小市场”的混合经济模式,即大工业是计划经济,而小工业则是市场经济,大与小相互补充,以大带小,相互协调。应当说这是一个比较适合中国国情的经济体制模式。需要说明的是,刘少奇的观点曾经过毛泽东的审阅和修改。⑤

《共同纲领》规定了中国要搞计划经济。第三十三条规定:“中央人民政府争取早日制定恢复和发展全国公私经济和各重要部门的总计划,规定中央和地方在经济建设上分工合作的范围,统一调剂中央各部门和地方各经济部门的相互联系。”⑥当时的中国还是一个自由市场经济,搞计划经济也是“大计划、小市场”,这种情形一直持续到1953年。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就一直思考如何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实质上就是确定计划管理的地位、手段和范围的问题。武力等人认为,1953年以前,国家将计划管理作为管理经济的一种方法。作为一种管理经济的手段,计划又可以分为指令性计划和指导性计划,⑦实际上就是“双轨制”——对国营大中型企业和国家基本建设实行指令性计划管理,对广大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合作社经济实行指导性计划管理。⑧他们认为,国营经济领导下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和以市场调节为基础的加强政府计划管理的经济运行机制,促进了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⑨

1952年,随着国民经济恢复,中共中央开始着手筹建国家计划委员会,并于同年11月正式成立。同年12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编制一九五三年计划及长期计划纲要的指示》。随后,在苏联国家计委和经济专家的帮助下,修改“一五”计划。直到1955年7月的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才正式批准了“一五”计划。⑩

1953年之后,中国正式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不仅扩大了计划管理的范围,而且也大大地缩小了市场调节的范围。1952年底将金融业纳入国家计划经济范围,1953年10月、11月,国家对粮食、油料实现统购统销,1954年又对棉花实行统购统销。从1953年起国家对重要物资实行统一分配。11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