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核心、创新与热点
1.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
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学者们对此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卫兴华在提交的论文中指出,由市场决定资源配置需厘清三种错误认识:一是认为市场决定资源配置只限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二是认为整个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全部依靠市场的决定作用,三是用新自由主义的观点解读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作用,泛化市场作用,否定政府调控功能。针对这三种错误认识,他指出,首先,市场决定资源配置适用于一切市场经济体制,提出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是出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其次,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的内涵在于:市场起决定性作用但不是全部的决定作用、经济体制改革要对其他诸领域的改革起“牵引作用”。第三,市场决定资源配置要求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应是有效市场和有效政府的结合,而不是强化市场、弱化政府的结合。“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是不可分割的。
程恩富教授系统分析了古典经济学、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和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市场决定理论,指出无论古典经济学、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还是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市场决定论都存在致命缺陷,理论和实践都证明,完全依赖于市场并不是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国家调节和市场调节都有各自的优势和缺陷,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应当充分发挥它们的功能互补性。与新自由主义的“市场决定性作用论”相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市场决定性作用论”在五个方面与其存在本质区别:强调资源配置中的国家宏观调控和微观规制;主张“市场决定性作用论”应限于一般物质资源和部分服务资源的短期配置为主,而非指地下资源等重要物质资源配置和许多一般资源的长期配置;主张文化、教育、医疗等领域不能完全依赖于市场配置资源或市场决定的方式,而只能引进适合本领域的市场机制;强调公有制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主体地位;强调财富和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市场作用大些,再分配中国家作用大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市场决定性作用论”更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发展的内在要求,也能更好地发挥市场和国家两方面的积极作用,实现二者的功能性作用的强强互补与有机结合。
胡钧教授指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主要是针对市场主体的微观层面而言的,其内容就是让分散的私人市场主体成为生产什么、生产多少的决定者。政府的职责和作用不是直接管理微观市场主体,主要是制定和贯彻宏观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目标和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国家政府的职责除这些作用外,还有由社会主义制度要求产生的其他职责和功能,主要有对国民经济发展目标也就是对资源配置整体的引导作用。社会主义政府最重要的是把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引导到党和政府规划制定的发展战略和长远目标的实现上来,切实提高政府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
2.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创新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以及总目标下的各项改革。改革实践要求我们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现实问题,为实践提供理论创新支持。对此,与会学者围绕全面深化改革所涉及的理论、方法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文魁教授指出,第一,要系统认识总目标及总目标下面各项改革的关系。第二,要发现改革规律,创新改革理论。如对新型城镇化道路的探索与收入分配理论的深入探讨。第三,辩证把握政府与市场关系,如实际过程中地方政府行为和中央政府关系。第四,中央强调我们既不走闭关锁国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这需要定力,不为任何潮流风向所动。这种定力源于马克思基础理论基本方法,善于把握趋势,善于把握规律。
南京财经大学何干强教授对吴敬琏等的专著《重启改革议程——中国经济改革二十讲》(简称《议程》)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指出《议程》把彻底否定新中国前30年建立起来的以公有制为经济基础的经济管理体制作为其改革理论的逻辑起点;提出的改革目标是建立所谓的公正、民主、宪政、法治和成熟的现代市场经济,其实质是现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主张只有瓦解公有制经济,建立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经济基础,才能达到建立“现代市场经济”的目的。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