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推进城乡一体化与新型城镇化:实质内涵与战略举措
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指出,要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与会学者围绕城乡一体化、新型城镇化内涵以及推进城乡一体化、新型城镇化的举措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1.城乡一体化与新型城镇化的实质内涵
简新华教授认为,新型城镇化的实质是人的城镇化、是农民的城镇化和非农化,是高质量城镇化,城镇化必须以人为本、以人为核心。“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就要求必须从以造城为首要任务转向以农民工市民化为首要任务;必须实现“农民非农化和城镇化”及“农地非农化和城镇化”的同步协调发展,提高土地利用效果;必须转向城镇结构和空间布局合理、地区差异缩小、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合理分布;必须转向统筹规划、分类指导、积极稳妥、有序推进的方针。
安阳师范学院张良悦教授等考察了城乡一体化的政策由来、本质内涵、发展内容与建设途径,认为城乡一体化本质上是新型城镇化,是从城乡统筹的角度推进城镇化的发展与再发展的过程。就我国目前的发展状况看,城乡一体化的任务重在乡村城镇化,应以现代农业为产业依托,以小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为空间载体实现乡村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
南京政治学院曹雷副教授认为,新型城镇化的“新”体现在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特点上。新型城镇化应充分体现城镇化的一般规律、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和制度特点。充分遵循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新型城镇化要让全体农民获得相应份额公有土地的级差收益,不能由部分被拆迁农民“代表”全体农民来获得公有土地的增值收益。因此要改革政府体制机制,特别是地方政府土地财政机制。
吉林大学关丽洁副教授等认为,资源、环境约束下的经济发展过程及人们生活方式、健康理念的改变赋予了城镇化新的内涵:信息化、低碳化、生态化。新型城镇化要求以技术创新为推动力,充分开发和利用信息、新能源、节能减排等新兴技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建立新型城镇。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杨静副研究员等指出,近十年来迅速推进的城镇化,日益暴露出了“失地农民无工作”、“进城民工无归宿”和“城乡四元结构固化”等问题。面对这些问题,农民作为城镇化过程中的主体,其地域、职业和身份的三个同步转变理应成为新型城镇化“以人为本”内涵的核心体现。
2.新型城镇化的战略举措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董小麟教授强调,城市的生态化建设愈益成为城市发展与转型的重要趋势,中国正面临世界范围最大规模的城镇化进程,必须高度重视城市生态化的客观趋势。国外很多生态城市的建设证明我们需要通过集约化的城镇化发展、体系化的卫星城区的建设、注重城市建筑的节能、解决好城市的排水系统、践行废物循环再用的新路径、进一步深化洁净能源的使用、最大限度公共化城市绿地和山水资源、优化居民结构、强有力的政府和生态优先的规划来推进生态城市的建设。
广西大学李欣广教授指出,“中国梦”的未来蓝图之一,是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与城镇乡结构的协调吻合。城乡统筹发展必须在破除非科学发展的基础上进行,城镇化当中的非科学发展主要表现在:违背大中小城镇共同发展的原则,违背城镇与乡村共同发展的原则,违背城镇建设、城镇产业与人口城镇化协同发展原则。新型城镇化这项系统工程应放进“中国梦”的视角里,在中国发展道路的文明形态跨越目标下来推进。
中共江苏省委党校周善乔教授认为,城镇化的发展更需要实体经济的支撑,只有建立在实体经济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加快城镇化的进程中,必须以产业发展为前提,通过不断扩大产业发展规模,吸纳更多的生产要素,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积累更多的资源,实现城镇化和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为夯实城镇化和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产业根基作出贡献。
中国地质大学黄娟教授提出,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必须适应生态文明时代的新要求,走一条生态良好、生态生产、生态生活的“三生”共赢的生态文明之路:建设生态城镇是方向,增进人民幸福是目的,建设“三型”社会是重点,发展生态经济是途径,完善生态制度是保障,培育生态文化是引擎,创新生态科技是支撑,优化“三生”空间是基础。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琼州学院理论创新基地)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