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刘美平教授从空间构建的维度对当前金融危机作出了解读。从“以时间换空间”到“空间生产”再到“空间危机”的时空转变中可以看出,资产阶级通过虚拟金融资本在“空间生产”过程中攫取世界性剩余价值由此引发的“空间危机”,已经预示着资本主义呈现出强弩之末的态势。2007年以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世界金融危机不仅印证了马克思主义危机理论的科学性,而且向全世界人民昭示了新自由主义理论的错误本质、资本主义制度的深重罪孽和资本主义运行模式的根本缺陷。资产阶级“以空间换时间”的办法只是缓解经济危机的暂时性办法。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杨国亮教授通过分析西方国家跨国公司发展史,发现在西方国家对外扩张中,企业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实现对当地资源、市场、企业乃至东道国的控制是核心问题,国家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应充分发挥企业的作用,鼓励各种所有制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走出去”。企业应设法掌握或分享控制权,具备条件的应建立由我方主导的全球生产经营体系。为此,需要掌握资本、技术等关键资源。武汉大学王今朝副教授等并不认同当前普遍将中国社会消费内需不足视为收入分配不均结果的观点,认为收入分配不平等导致了内需合理性程度降低,并不导致中国内需不足。他们进一步通过对中国消费结构的实证分析指出,消费需求结构性问题的解决应该是消费需求扩大的一个前提性条件。此外,他们还构建了衡量消费合理性程度的指数体系,以此得出唯有改变收入的差异,才能提高中国消费的合理性结论。
二、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影响因素与发展战略
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从产业创新发展、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等多方面对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进行了部署,与会学者围绕与此相关的重要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1.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盛毅研究员分析了区域性城市群形成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动力机制、创新机制、分工机制、协调机制,并重点探讨了影响城市群整体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的协调机制的建立。他认为,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按照统一市场的要求,建立促进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规划协调机制、投资协调机制、运行协调机制等,是当前城市群发展的重要任务。
吉林大学李政教授等通过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对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区域创新效率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外商直接投资对除海南以外的其他省份具有正向影响,对西部地区的提升作用最大,对中部和东部地区创新效率的提升作用较小。在各地区内部,东部省份间创新效率的提升值有较大差异,而中部省份间则较为均衡,差异不显著。
河南师范大学商学院任太增教授等利用1997年-2011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分析了经济全球化对全国及东中西三大区域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数据分析得出的结论显示:东部地区要利用生产中干中学、教育资源优势等,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参与研发创新提升,改变我国在生产价值链中低端生产的位置,改善工资水平;中西部地区要加强对外资的吸引力度,放宽引资门槛,增加就业岗位。
2.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发展战略
四川师范大学丁任重教授等认为,我国区域经济格局有四条演变路径:大区协作、东中西三大经济带、东中西东北四大板块、多极发展,且区域经济格局处于动态发展的状态中。在区域经济格局多极化发展的大趋势下,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实现区域经济格局多极化发展、加强区域分工、提高区域协作力度:首先,充分发挥沿海、沿边优势,大力发展对外贸易,构建外向型的外围经济带;其次,充分发挥沿江优势,利用长江水运,构建以外带内的长江经济走廊;最后,加强城市间的分工,积极发挥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构建优势互补的城市群。
上海金融学院周肇光教授针对长三角区域城市生态环境的恶化,探讨了推进长三角区域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路径。主要是应通过增强政府责任意识、明确政府责任内涵、规范政府责任行为等路径,提升政府在长三角区域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法制协调力,从而推进长三角区域城市的生态文明法制建设,更好地保障长三角区域城市经济的协调发展。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方润生教授探讨了国家发展战略影响下的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创新模式与产业选择。他认为,地方政府主导下的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了强制性创新的模式,这种模式往往重视产业构建却抑制了企业发现市场需求的能力,难以持续。国家发展战略则强化了强制性创新的合法性。在国家发展战略的影响下,地方政府“比较优势”的思维居绝对主导地位,这就导致区域产业体系向高级化、扩大化、全能化快速推进,明显超出了区域现有的承载能力。因此区域的创新模式需要调整,应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诱致型创新,不仅要关注产业的供给能力,还要关注产业消费能力的培养。
辽宁大学经济学院刘海莺副教授等用定量分析研究了山东省17个地级市的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现状。通过农业总产值、人均消费总支出和恩格尔系数等指标的比较与不同影响因子的实证检验,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促进山东省农村经济协调发展:采取差别农业补贴政策,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种植适合本地级市的农作物,充分利用耕地资源;加强对农民的科普知识培训,实现农业现代化。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