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交流互鉴中共建人类文明
价值是客体对主体需要的意义,是以主体为尺度的主客体统一的状态。不同的主体具有不同的需要,同一客体对不同主体便具有不同的价值。可见,价值具有主体性和相对性,反映价值关系的价值观必然具有主体性和相对性。正如习近平同志讲的,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由于其自然条件和发展历程不同,产生和形成的核心价值观也各有特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相契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人民正在进行的奋斗相结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相适应。它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好坏的价值标准。实际上,各个民族、各个国家的价值观本质上是自己民族、国家利益理性选择的观念表达,维护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就是捍卫自己的利益,就是继承自己的文化传统,就是坚守自己的精神家园。
当然,这不意味着各个民族、各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是完全不同甚至截然对立的,它们既具有特殊性,也具有普遍性。习近平同志讲,本国民族要珍惜和维护自己的思想文化,也要承认和尊重别国别民族的思想文化。不同国家、民族的思想文化各有千秋,只有姹紫嫣红之别,而无高低优劣之分。因此,我们应当尊重和维护文明的多样性,相互交流,相互学习。
中国先哲讲,智者求同,愚者求异。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说,唯有相互交流我们各自的才能,才能共同点燃我们的智慧之灯。习近平同志讲,文明是多彩的,人类文明因多样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文明是平等的,人类文明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鉴的前提;文明是包容的,人类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鉴的动力。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正是在交流互鉴中,人们了解了这些文明与其他文明的不同之处、独特之处,了解了在这些文明中生活的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水本无华,相荡而生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火光。各个民族和国家的核心价值观正是在交流中,相互学习丰富自身,相互交流而确证自身,从而在发展自己的民族特色过程中共建人类文明。
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人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有自己独特的价值体系。要加大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快构建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坚守我们的价值体系,坚守我们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发挥文化的作用,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为人类做出中华民族应有的贡献。
(作者系天津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