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上壁画:瑞士的艺术瑰宝
明斯泰尔修道院又叫“圣约翰修道院”,来源于教堂内尚存的一组壁画《圣约翰的施洗》。虽然这组壁画是如今教堂内惟一的珍品,但从教堂两侧的墙壁上仍能隐约看出过去壁画的痕迹。这些壁画多是9世纪的作品,红色为基调,配以黄、蓝、紫等颜色,色彩对比十分强烈,视觉中冲击力也大。壁画中的人物体态丰腴,身胖头大,表情严肃,代表了当时的审美倾向。1492年,普兰塔嬷嬷改建教堂时壁画已被部分损坏。19世纪,不知何故,壁画又全部为涂料覆盖。1947-1952年:修缮教堂时,这些壁画在无意之中被发现,并被剥离下来,保存在修道院博物馆与苏黎世国家博物馆中,修道院也因此而名闻天下。
当年主教的住宅与教堂仅一墙之隔,其内部的陈设显得和谐大方而不华丽,主教专用的祈祷室陈列着从教堂剥离下来的壁画与珍贵的罗马石膏装饰及天使雕像。
该修道院是卡洛林王朝时期极具基督教革新运动特征的修道院的典范
本笃会与木笃会圣约翰女修道院
木笃会圣约翰女修道院这个名字,不仅与修道院中著名的壁画《圣约翰的施洗》有关,与木笃会也密不可分。这座建于785年的修道院9世纪初为本笃会接管,成为木笃会进行宗教活动的重要场所。
本笃会是天主教隐修会之一,公元529年由贵族出身的意大利人本笃所创。本笃出身于意大利努西亚省的一个名门家庭,父母派他去罗马学习文学,然而他目睹许多同窗误入歧途。一踏上社会,他就担心虚浮的社交会使自己彻底坠入地狱。所以毅然止步而退,放弃文学,离别家园,舍弃财产,开始寻觅修道之路,自此以后,圣本笃便大智若愚地隐居了。
修道院内保存有具像壁画,于公元800年绘制完成
关于圣本笃的德行和事迹曾有人用对话的形式记述下来,从中可以看出圣本笃对灵修和道德方面的卓越见解。本笃自小就形成了世界观;待到成年,无论处于什么样的环境,他始终没有沉溺于声色中。在世时他的生活本可以尽情享乐,但他看破红尘,把繁华世界视之若粪土。
本笃会有着严格的会规,由本笃亲手订立的会规,规定会士不可婚娶,不可有私财,一切要服从长上,称此为发三愿。本笃会会士必须每日按时进经堂诵经,咏唱大日课,余暇时则从事各种劳动。会规要求祈祷不能脱离工作,视游手好闲为罪恶。后来该会规成为天主教修会制度的范本。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