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市场一体三地一家

京津冀市场一体三地一家

京津冀协同发展,宛如一座路标巨钟,所有的齿轮、发条相互咬合在一起运转。能不能让人才、技术、资本、产权等要素充分流动,高效配置,衡量着市场一体化的水平。我们期待三地在市场一体化进程中,有序“抱团”而不是紧紧“抱权”,互联互通而不各行其是,为要素市场流动发出准确信息。

拆除藩篱 共享共赢

人才“动”起来

乘坐京津城际高铁上下班,黄曦然对这样的双城生活已习以为常。

开放式办公平台弥漫着淡淡的咖啡香,“我们总部在北京,天津成立了分公司,创业中心帮助从天津高校招了26名大学生。”天津佰邦达科技公司研发部经理黄曦然笑着说,“年轻人喜欢这里咖啡馆加创业的工作环境。”

“分公司入驻天津开发区津京互联创业中心,一是引才政策好、商务成本低,二是看中了这里的创业氛围。”黄曦然的同事余烨庆告诉记者,进入创业中心的科技型企业,来自北京的占七成。看好京津联动发展,她已在天津买房安家。

京津冀区域人才单向流动的局面正悄然发生变化。

“大数据监测显示,京津冀区域呈现出人才从北京向天津、河北流动的趋向,这与产业转移的趋势重合。”猎聘网全球职业发展中心总经理邢子培说。看到其中的机遇,也为了降低运营成本,猎聘网把第二总部落户天津。

人才随着产业走,市场用脚投票。不过,三地人社部门的负责人也坦言,市场的分割、相关政策的地区阻隔等,使得人才要真正流动起来,面临的难题还不少。

“工作在天津,职称考试却必须到河北。”英利集团天津新能源公司的一名工程师抱怨。

难点正是改革的着力点。“京津冀三地正在研究专业技术人员就近参加职称考试政策。”北京市人社局副局长李淑萍透露,京冀两地卫计委共同就跨区域医师多点执业向国家卫计委报送请示,争取政策支持。

令人欣喜的变化比比皆是:三地人才资质互认逐步实现,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医疗定点机构互认,异地就医即时结算平台等不断推进……

三地人才市场交流互动频繁。今年4月,京津冀三地联合举办区域人才交流招聘会,270余家单位提供了7021个就业岗位。5月,“第三届环首都绿色经济圈招才引智大会”在河北廊坊举办,进场求职人数近万人。

10月15日,北京市人力社保局发布《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的意见》。意见提出,将打通京津冀三地的人力资源市场,开拓京津冀及环渤海地区人力资源协同发展新空间。研究京津冀三地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从业人员资格证书的互认,并将组织跨地区的招聘交流等活动,届时三地线上招聘平台也有望实现互通。

跨越鸿沟,京津冀人才柔性流动成为趋势。北京启动院士信息库建设,助力高端人才信息共享。河北省各类企事业单位设立院士工作站60家,与院士及其团队建立合作关系的企业达96家。天津与中科院等对接,达成项目合作和人才引进意向300多项。

期待松绑 错位发展

资金“流”起来

5月下旬,不只一家媒体称,京津冀计划在北京大兴、河北廊坊和天津武清三地交界地区设立小范围的金融创新试验区,更有学者建言设立国家级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

这个美好的设想,再清楚不过地表达了三地的“渴望”。

这种渴望,缘于三地金融业发展长期以来的严重不平衡。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液”。相比于长三角金融市场,京津冀金融发展“醒得早、起得迟”。

“商业银行目前不能跨区域经营,我们在河北的分行,无法与北京和天津的分行进行联动。”平安银行副行长张金顺说,“能不能给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松绑,至少在区域内实现跨区域的审核与放贷?”

北京市金融局副局长柯永果认为,由于相关监管政策的原因,各地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担保机构、交易场所跨区域开展业务难度很大,开设分支机构手续繁琐,阻碍了三地协同发展中金融与生产要素的融合。

“金融要素是京津冀一体化过程的核心要素。”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研究员冯奎说,“要加强三地金融基础设施对接,建设统一开放的金融市场,鼓励各类金融机构跨区域从事金融业务”。

按照一些专家的设想,京津可以“一起坐天下”,北京可以侧重金融管理,天津侧重金融运营,河北则建设中国北方金融后台服务基地和重点金融街区。

在扬长避短、发挥优势上,天津颇有心得,融资租赁在东疆保税港区风生水起,目前份额已占到全国市场的近三成。

转化为先 创新为要

技术“活”起来

绿树丛中的中科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成立短短两年,最初从北京来这里的30多个人,如今大都成了学科带头人。生物发酵是该所“独门秘器”。用发酵法生产丙氨酸,让河北秦皇岛华恒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赚得盆满钵满。

技术“活”起来,人的脑筋也变活了。副所长孙际宾说:“以前科研成果主要看论文,现在主要看研发新成果和转化;以前窝在北京,高高在上,现在放下身段,与地方和企业需求结合更紧密了。”

“先头小分队”来安营扎寨,由70多家院所组成的“大部队”也在中科院院长白春礼带领下来天津考察。“京津冀一体化,是重大机遇,也是难得的平台。”

这个平台有多大?窥斑见豹,“北京中关村120多家上市企业,大概1.3万多亿元的产值,有1万多亿元是在京外实现的。”5月,在石家庄参加会议的科技部部长万钢说,“承接首都的功能疏解,不是光接收人家转移来的产业,更多的是科技成果的落地和产业化。”

“一盼政策,二盼平台。”这样的期盼,正转化为三地科技部门的宏大构想—京津冀创新共同体,“目标是通过三地的创新资源和创新政策共享,达到共赢。”北京市科委主任闫傲霜说,争取在北京建设科技自贸区,完善“区域创新网络”,实现三地优势互补和科技创新资源的高效配置。

平台在多地搭建,政策各有创新。河北保定白洋淀科技城将打造高端要素聚集区、体制机制先行区。中关村在天津宝坻、河北秦皇岛等开设“园外园”和“分店”,秦皇岛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吕爱国说,他们探索建立了园区、开发区、海淀园“442”的合作共享机制,充分调动了三方积极性。

统一平台 优化机制

通关“快”起来

自9月22日石家庄海关正式启用京津冀一体化通关方式后,京津冀区域内所有通关作业现场通过网络互联互通,形成一个“区域通关中心”,打破了海关关区界限。

据了解,实施京津冀一体化通关改革后,三地企业均可自由选择申报、纳税、放行地点,告别了以往在属地和港口之间奔波带来的不便。

“公司每年10亿美元的出口货物95%从首都机场出关,现在京津两地海关都可放行,不再需要转关运输,简化了手续,争取了时间。”说起通关一体化前后的变化,天津飞思卡尔(中国)半导体有限公司北亚区物流经理闫莹感触颇深。

赵雪是北京一家建筑五金公司的进出口负责人。她介绍,公司每月经天津口岸从德国进口门窗五金件四五十票,原来天天都需有人在京津两地海关办理手续,“京津通关一体化后,人手、时间节约不少。”

“企业报关路径从过去的L型变成直线了。”天津海关关长李佩林打了个形象的比喻,如天津企业在首都机场通关的货物,可直接向天津海关申报进出口,不必再到北京向首都机场海关申报,天津海关可直接对货物放行处理。

“此项改革惠及北京长期有进出口业务的约1.4万家企业。”北京海关关长高融昆告诉记者,2013年北京地区企业进出口总量超过4300亿美元,其中通过天津、河北海运进出的约占六成。通关一体化后,北京企业在京办理通关手续,物流运输和时间成本分别降低30%。

石家庄海关副关长张衡介绍,“京津冀海关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实施后,河北省22900多家企业都能享受到改革带来的红利。企业办理跨区域通关业务减少了约5个环节,通关成本节约近三成。同时,由于跨区域通关不用来回转关运输,物流成本也能节省30%左右。”

“海关的税收相当于地方的GDP,过去分别考核京津冀三地各关区的入库税收、业务量、进出口货值。”高融昆说,现在京津冀作为一个区域口岸,海关税收放在一个库里考量。考核管理的改革,为实现不同关区间的一体化作业和无障碍通关破除了束缚。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