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展转腾跃正起笔

京津冀展转腾跃正起笔

摘要:京津冀协同发展,多地苦觅发展良机而不得。京张联合申奥带来的机遇,犹如踩着滑雪板一下子“滑”到了崇礼。这样的机遇,千载难逢,可遇而不可求。崇礼,已经做好了准备。

距本报记者上次赴三地大规模调研,已过去5个月时间。5个月,这里又发生了什么?又意味着什么?

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已过去9个月时间。9个月,我们看到什么?又期待什么?

山还是那些山,水还是那片水,细微之处见证变化:APEC余温尚存,协同发展热度不减,抱团而行的步子已然迈开。

我们难以一斑窥见协同发展的全貌,却能感受到三地澎湃的新脉动。短暂的兴奋之后,人们更多了几分冷静;对于顶层设计和政策的期盼,化为从自身做起、融合对接、相向而行的行动。

我们虽难以走遍三地的角角落落,却总能在所到之处看到向上生长的力量。首农集团,牵手天津港,“买遍世界卖向全国”;携手河北新乐,一个大块头引来一串小企业。三地协同联动,赢得更大发展空间。

我们听不到慷慨激昂的话语口号,却总能在基层见证梦想和收获感动。石家庄小小宜安镇,淘汰水泥,断尾求生,财政收入减半,为的是三地共享一片蓝天。面对惨痛损失,他们不怨天尤人,不等、不靠、不要,而是动起来、跑起来、干起来。

这里,没有运动式的大呼隆、大迁移,拒绝盲目的投入、假大空的投机,更不希望有政绩工程的狂热、大起大落的闹剧。

协同发展,不仅看表面,更要看深层。一亩三分地的观念到底丢弃了没有?体制机制的束缚取得突破了没有?政府之手和市场之手牵得更默契了没有?

协同发展,不仅看眼前,更要看长远。市场在流动中发现需求,非一时之举;资源在配置中找准坐标,难一蹴而就。此中,分歧在所难免,磨合也是考验,协同任重道远。

协同发展,不仅看对方,更要看自身。利益考量之下,进退得失之间,更显出气度和胸襟。正如天津东疆保税港区副主任沈蕾所说的,要善于“俯下身去”,多为对方着想,才能服务到位。

行走京津冀,我们如实记录下四个故事,这些故事,展、转、腾、跃,无不剑指协同,旨归联动,来自基层,朴素生动。

我们并不是故事的讲述者。故事的真正讲述者,是三地干部群众,他们才是奇迹和智慧的创造者。

京津冀这篇大故事,刚刚起笔……

大红门之“展”

  大势所趋 先机先取

26岁的内蒙古赤峰人郑宇,在北京丰台大红门地区经营服装生意,打拼了6年之后,10月初把商铺搬到了河北保定的白沟。“为什么搬?我觉得,服装批发市场迁出北京是一个大趋势,自己年轻,来试试,争取抢个先机。”郑宇想得很明白,“等大家都来了,就没优势了。”

向南100公里,从丰台到白沟,这样的迁移看似简单,但绝非是政府之手或者市场之手触手可及的。

丰台的大红门地区,拥有各类服装批发市场40余家,经营商户2万多家,从业人员13万人,年营业额超过500亿元,但给周边环境造成的压力巨大,转型升级和功能疏解、空间舒展成为必需。“生意是好,但空间狭小、人流车流太大了,天天堵。大家都知道,搬迁只是时间问题。”郑宇说。

白沟,地处京、津、保三角腹地,拥有成熟的商贸市场400万平方米,承接北京部分市场功能疏解、空间舒展可谓得天独厚。京津冀战略一出,双方一拍即合,今年5月,两地签署了合作协议。大红门是北京待疏解的批发市场中首个明确外迁目的地的市场。

白沟的和道国际商贸集团,将一座过去的箱包商城,改造为服装商城,命名为“白沟大红门”。“保留‘大红门’三个字,一方面是尊重、认同大红门在服装业的价值和影响力,另一方面也是让大红门的商户们增强亲切感和归属感。”集团副总裁高岩表示。

在丰台大红门,郑宇和朋友经营着一个10平方米的早市店铺,如今在白沟大红门,店铺面积扩大到20平方米,前5年免租金,物业费总计每年只需2万多元。“在北京,租金物业费等,少则四五十万,多则上百万元。”

签约后,工商税务等各类手续,都由商城代办,郑宇仅需准备好材料,在店铺里等待7个工作日即可。“连银行刷卡机,也由商场统一代办,方便!”

9月28日,白沟大红门服装城正式开业,600户丰台大红门商户入驻经营。之后一个多月时间里,又有150多户签约入驻。为了引导服装批发市场疏解,丰台区还向保定辐射优质公共资源,包括支持白沟新建学校、共建医院等。

现在,郑宇常住白沟,租了一套房子,一年租金6500元,比北京便宜不少。“欠缺的是交通条件。听说,年底北京的公交车要通到白沟,未来白沟还将建高铁站,这都是好消息!”

今年“双11”,白沟大红门商城举办了一场线下的购物狂欢节。宣传海报上,“白沟不限行,进货再也不用去北京”、“从北京大红门到京津冀大红门,不变的商家不变的商品,更低的价格,更近的距离”的字样十分醒目。

尽管目前商场里的客流比北京大红门要少,但郑宇还是有信心:“市场有一个培育的过程。刚开业,不着急。”

和道国际等3家企业,正雄心勃勃地准备开发白沟大红门国际服装城二期,吸纳北京商户的同时也集聚白沟周边产业,实现当地产业升级。

 鹿泉之“转”

  阵痛一时 宜安一世

鹿泉没泉,宜安不宜居。这么说,当地人可能不爱听。河北石家庄市鹿泉区宜安镇,一度遍布水泥企业,粉尘蔽天,让当地群众既喜又恼,虽不好听却是事实。

喜,是因为水泥带来滚滚财源。宜安镇不到3万人,最多时拥有72家水泥企业,熟料和水泥产能2960万吨,从业人员6000多人,2011年全镇财政收入突破1亿元。

恼,是因为水泥带来严重污染。村村点火,处处冒烟,“人均一天二两土,白天不够夜里补。” 灰尘像雨点一样往脸上落,衣服不敢晒,窗户不敢开,树叶、蔬菜很难见到翠绿色。

眼下宜安,水泥企业大都已经被拆除,有废墟,不见烟囱;有黄土,不见粉尘。宜安镇党委书记薛智森心情复杂,“阵痛过去了,转型升级是当前新难题。”

一个小小的基层乡镇,离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战略,是不是太过遥远?

“看起来很远,其实很近”。薛智森说得很干脆,压减过剩产能,不仅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改善大气质量要完成的硬任务,更是我们自身科学发展、生态环保的迫切需要,“宜安镇不能置身事外,老百姓不能天天生活在粉尘里。”

话是这么说,大规模拆除,还是让薛智森感到了“压力山大”。

仅今年上半年,宜安镇就拆除16家水泥企业,压减过剩产能1360万吨,减少财政收入2500万元。加上两年前的一次大拆除,镇财政收入遭“拦腰砍”,元气大伤。

拆除难度大。对国家的环保政策和产业政策,一些企业老板不理解。镇里挨家挨户,苦口婆心地劝导,还带领企业家们远赴北京、浙江,寻求新商机。

职工下岗,就业困难。每天天蒙蒙亮,一些下岗职工就骑上电动车,带上工具,到邻镇的劳务市场打零工。看着他们的身影,薛智森很不是滋味。

企业开始转身。来到华恒水泥公司,一年前这里还机声隆隆,现在已拆除完成,而且换了一个洋气的名字“华洋饮品公司”,生产核桃露。“老厂拆除,损失2000多万元,补偿了1000多万元。”老板安中平说,新厂12月1日就将投产了,市场前景不错。

更明显的变化就在身边。当地群众发现,天变蓝了,山变绿了,水变清了,空气更好了。白衣服不再变灰了,口罩不用戴了。到10月底,优良天气比去年增加了67天。

鹿泉,一个给人无限想象的名字。相传韩信在此背水一战,梦见箭射神鹿,神鹿消失,箭落地上,泉水汩汩而出。“如今鹿泉虽没泉,但有好山好水好空气也好啊!”鹿泉人这样想。

转型升级迫在眉睫,鹿泉人往北京跑得更多了。北京金隅集团扩大了在宜安的投资,一些企业也伸出橄榄枝。这里离北京只有两个半小时车程,跑得越多,感觉越近。而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个大命题,在薛智森看来,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离一个乡镇如此之近。

“强烈希望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提供项目信息,完善考核办法。”薛智森盼望着。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