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的11月21日,乌克兰政府宣布暂停准备签署同欧盟的同盟协定。2014年1月19日,基辅发生了第一次反政府骚乱,至今无法预测危机何时才能告一段落。在这一年间,乌克兰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乌克兰经历一次政权更迭,举行了两个重要的选举——总统选举和议会选举,签署了实现东部停火的欧乌俄三方协议。在付出了沉重的政治、经济和安全代价之后,乌克兰与欧盟也终于签署了联系国地位协定。失去了克里米亚之后,乌克兰踏上了欧洲一体化之路。
但是,乌克兰的前路仍然不容乐观,东部的冲突在持续,加入欧盟和北约的前景依然渺茫。危机不仅改变了乌克兰的国家命运,也改变了欧洲大陆的地缘安全环境,反映出冷战后的国际政治秩序隐藏的问题。
乌克兰危机是国家发展道路的危机
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一直是冷战后转型国家实现现代化的核心问题。独立以来的乌克兰一直存在着东西方两种道路选择。东部地区与俄罗斯有着密切的文化、经济和社会联系,它们希望继续保持与俄罗斯紧密的联系,在斯拉夫文明道路上重建民族国家。而西部地区与欧洲有着特殊的历史、宗教和社会关系,本能地敌视俄罗斯的影响,幻想尽快地融入欧洲大家庭。
围绕“向何处去”这样一个问题,在短短二十余年里,乌克兰爆发了数次社会冲突和政治斗争。“向西去”的发展道路并不平坦。欧盟在政治民主、发展水平等方面具有绝对优势,但是只希望乌克兰能够在地缘政治上倒向西方体系,而不是入盟,更不愿帮助乌克兰克服来自俄罗斯的制裁和压力。
“向东去”的发展道路同样崎岖不平。一方面,乌克兰在经济上离不开俄罗斯。通过维持与俄罗斯的特殊经济关系,乌克兰获得了大量的廉价天然气供给和优惠关税政策。但另一方面,独立的乌克兰又担心再次沦为俄罗斯的附属国,甚至失去国家的独立。俄罗斯一直把原苏联空间视为自己核心的势力范围,并积极推进该地区的政治经济和安全重新一体化。这不能不引起乌克兰担心。每当乌克兰国内发生道路纷争时,俄罗斯和欧盟都会积极加入到乌克兰的地缘政治争夺战。
一年前,乌克兰再次出现严重的选择国家发展道路矛盾。欧盟在2009年出台了针对原苏联国家的“东方伙伴关系计划”,以经济援助为诱饵试图把部分原苏联国家纳入其政治经济势力范围。时任总统亚努科维奇考虑到国内经济危机,借机与欧盟达成了联系国地位协定。乌克兰希望加快欧洲一体化来换取欧盟的财政援助,解决长期困扰发展的政治经济矛盾。此举遭致俄罗斯的激烈反应,莫斯科为了挽留乌克兰被迫拿出巨额贷款和优惠能源,诱使亚努科维奇临时改途易辙。亚努科维奇冒险地中止签署联系国地位协定,并因此导致乌克兰爆发严重的政治危机。在美国和欧盟的支持下,亲西方的民族主义政党和组织借机发动“广场革命”,推翻了亚努科维奇政府。
发展道路选择不仅是困扰乌克兰社会的难题,也是困扰诸多发展中国家和转型国家的难题。美国心理学教授巴里·施瓦茨在《选择的悖论》一书中提出了一个革命性的观点:“幸福意味着拥有自由和选择,但更多的自由和选择并不能带来更大的幸福,相反,选择越多,幸福越少。”也许乌克兰无论选择哪一种发展道路都有其合理性,但导致道路选择困境的关键是社会缺乏共识,简单的差异在大国博弈中被放大为流血的裂痕,这也是乌克兰民族难以逃离的地缘政治的选择悖论。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