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關時間快了,也省錢了。記者昨日從海關總署獲悉,京津冀通關一體化啟動運行近5個月來,每日報關數量不斷增加。截至11月21日,京津冀三關共接受申報報關單180萬余票,日均達1.3萬余票,其中,在異地口岸進出口而在本地海關實現申報放行的報關單3.4萬余票。
實現一體化通關模式以來,第三季度在天津申報北京空運進口貨物,從企業向海關申報開始到海關最終放行,平均通關效率為11.3小時,較上半年提升18.4%﹔同期在北京申報天津海運進口貨物,平均通關效率為39.4小時,較上半年提升了33.7%。
區域通關一體化降低了企業的物流運輸等成本,使企業可以就近在“家門口”辦理申報通關等手續,免除了往返奔波之苦。“原來是拿著報關單北京、天津兩地跑,而現在是北京通關手續剛一辦好,在天津待命的貨運司機就要准備拉貨了。”總共132個標准集裝箱進口貨物剛剛到達天津港,SMC(中國)有限公司進出口部負責人郭連生就帶著工作人員趕到北京海關辦理報關手續。幾乎同時,在天津待命的貨運司機已經准備直奔天津港拉貨了。“我這邊剛辦理完,一張電子報關單便傳到了天津海關,這批貨就能直接放行了。”他告訴記者。
每個月,這家公司都會有近300個標准集裝箱貨物跟海關打交道。兩個月以前,他們的進出口貨物在海關這一環節至少需要花一個禮拜的時間。郭連生說,以前貨物到了天津港,公司得先到北京海關辦理通關手續,報關文件再郵寄或傳真到天津,天津的工作人員拿上文件再到天津海關辦理放行手續,最后貨物才能上車運回北京。“貨物運進來、運出去,都得按照這個流程辦,得浪費不少時間。”
今年5月,海關總署出台京津冀通關一體化改革方案,7月1日率先在京津兩個海關啟動實施,9月22日實現在京津冀海關的全面推開。也正是這項改革的落地,讓郭連生成了頭一批受益者。他介紹,過去採取的往返京津兩地的轉關模式至少需要7個環節,而現在則隻需要兩個環節:在北京辦理手續,等到電子報關單傳至天津海關后,貨物便會直接放行,“最多4天就能完成。”
中外運空運發展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關務經理介紹,公司採用一體化通關模式后節約了通關成本。據初步估算,平均每個月的通關成本減少至少20萬元,其中倉儲費約12萬元,轉關車隊運費近6萬元。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